【印巴连续 6 晚交火,印军已先输 3 局】 5 月 1 日深夜,印度正式对巴基斯坦飞机实施空域封锁,严禁所有由巴基斯坦注册、运营或租赁的航班进入印度空域。而双方截至 4 月 30 日凌晨仍在交火,这场冲突,还能得到控制吗? 自袭击事件发生已过去 11 天,在这一轮交锋中,印度接连三次受挫:印军哨所遭破坏、无人机被击落、战机升空后被巴基斯坦空军逼退。这并非 “传闻”—— 据央视新闻和巴基斯坦媒体证实,巴军在实际控制线附近展开反击,捣毁多个印度哨所,并击落一架 “四轴飞行器” 无人机。 与此同时,印度四架 “阵风” 战斗机起飞巡逻,巴基斯坦空军迅速回应,印方战机在巴方的及时应对下选择撤离。有印度媒体指出,若 “阵风” 战机从实控线起飞,以最高时速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仅需 3.5 分钟。这种 “突袭能力”,是在彰显实力,还是真要挑起事端? 结果是 —— 升空巡逻,匆忙撤退。这一进一退,谁更陷于被动,显而易见。 这还不是全部。在武力对峙的同时,印巴的 “封锁战” 也同步展开。印度宣布自 4 月 30 日起,禁止所有巴基斯坦注册或租用的飞机进入其空域,禁令持续至 5 月 24 日。而早在六天前,巴基斯坦已对印度实施同样限制。至此,领空、签证、贸易、舆论,全方位对峙,局势全面升级。 但这一切,根源何在? 4 月 22 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突发恐怖袭击,造成至少 26 人死亡。袭击者所属的 “抵抗阵线” 组织,被指与俄罗斯认定的恐怖组织 “虔诚军” 有关联。印度随即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袭,巴方则坚决否认,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更公开警告 —— 若印度以水资源为手段,切断河流,就等同于向巴基斯坦宣战。 这是正面警告,也是最底线的表态。 中方的态度则更为谨慎,但分量十足。4 月 27 日,王毅外长应约与巴方通话,强调中方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理解巴方合理安全诉求,同时呼吁双方保持冷静、防止事态恶化。中国驻巴大使也于 5 月 1 日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会面,明确表示:冲突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南亚需要和平,而非误判。 可真正引人深思的是 —— 那些未直接参与,却影响局势走向的 “外部势力”。 恐袭发生第三天,美国军用运输机现身印度空军基地。国务卿鲁比奥随后与印巴高层通话,声称 “支持印度反恐”,同时 “鼓励巴方配合调查”。这前后的表态,真的中立吗?偏袒之意或许已然显现。 俄罗斯方面呢?一边呼吁双方克制,一边表示 “若收到请求,愿意参与调查”。众所周知,印度是俄制武器的最大采购国,俄方在这场 “调查” 中扮演的角色,恐怕并不简单。 更有意思的是,一边炮火不断,一边沟通不停。4 月 29 日,印巴军方通过热线通话。外交层面激烈交锋,军事上却又 “边打边谈”。这究竟是相互试探,还是提前划定界限? 问题来了:印巴是否会真的全面开战? 你以为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会轻易行动?别忘了,这不是历史记载,而是现实新闻。一旦爆发冲突,代价远不止于克什米尔。更何况,印巴在展示实力的同时,也暗自留有转圜余地:通话、调解、媒体信息管控…… 说明他们都清楚,战争未必能带来胜利,但必然会带来损失。 此时,中方 “支持调查 + 呼吁克制” 的立场,是否反而成为南亚局势最后的稳定力量? 问题在于,有些国家表面呼吁和平,实则暗中拱火。有人盼着印巴爆发核战争,有人巴不得将中国卷入其中。但他们或许没考虑到 —— 两个拥核对手都不愿成为 “开第一枪” 的一方。在此也提醒某些势力,不要在战略上出现误判。克什米尔局势尚未触底,但背后推波助澜的力量,却愈发增多。印巴是否会爆发全面战争,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 —— 当火药桶越抬越高时,点燃它的人,必将自食恶果。
中国没上钩!美方报复来了,特朗普恼羞成怒,要开始扶持印度?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