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阻系数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不少博主都提到,多数车企公布的风阻系数都存在一定水分。也有人 cue 发动机热效率,同样存在较大水分。
蔚来的风阻系数附带证书,这一份实诚还是值得点赞。
不仅是风阻系数和热效率,在充电功率等方面,车企也存在过度宣传的现象。
从车企卷这些参数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时代,用户对能耗和补能依然焦虑,车企也纷纷在这方面卷(包括设计、研发和营销)。
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过度营销这些「过程指标」真的有意义吗?
且不说普通用户是否真正理解这些专业指标,就连部分媒体在报道时,也常常在描述“风阻系数”和“Cd”时出错。
其实用户只需关注「结果指标」即可。
热效率、充电倍率、风阻系数这些概念不懂也无妨,用户对百公里电耗、油耗、充电功率还是能看明白。
最简单的,可以参考试驾车的能耗数据。
至于那些「过程指标」,车企适当提及即可,实在没必要在营销上过度炒作。
这就好比向领导(用户)汇报工作,不展示业绩成果,却一味强调“工作时长”“加班天数”一样,本末倒置。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