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被屠杀过近400次,为什么全世界都容不下犹太人?1844年,26岁的马克思,一语道破:“犹太人的信仰就是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他们的世俗信仰就是讨价还价,他们的世俗上帝就是金钱,犹太人的真正上帝是汇票,钱就是犹太人的上帝,在它面前不可能有别的神。” 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自己虽改信了基督教,但摆脱不了犹太血统的影子。1844年,他26岁,在《论犹太人问题》里抛出那句著名的话,认为犹太人的信仰不是啥高深的宗教,而是追逐利润的生意经,金钱就是他们的“上帝”。这话听着刺耳,但得放回当时看——19世纪欧洲,犹太人常被贴上贪婪商人的标签,马克思的观点其实是那个时代偏见的回声。他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可不小心把犹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观点有争议。有人觉得他一棍子打死太偏激,毕竟犹太人除了做生意,还有文化、科学上的大贡献。但不可否认,他的话戳中了人们对犹太人经济角色的一种普遍看法,也为后来的讨论埋下了伏笔。 犹太人的故事,得从头讲起。他们在中东的文化根基有几千年,可流散和迫害几乎没停过。据统计,历史上他们被屠杀近400次,从罗马帝国镇压到中世纪的宗教迫害,再到纳粹的大屠杀,苦难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们。为啥?这得从他们的处境说起。 中世纪欧洲,犹太人被宗教政策逼得没法拥有土地,只能干商业和放贷。没地种,就得靠脑子吃饭。他们在贸易、金融上摸爬滚打,硬是闯出一片天。比如13世纪的意大利,犹太人靠着精明的生意头脑,帮港口城市搞活了商贸。可这也埋下了祸根——他们越有钱,越容易被嫉妒。14世纪黑死病时,有人瞎传犹太人投毒,愤怒的群众就拿他们出气,财富反倒成了催命符。 到了20世纪,情况更糟。大萧条让欧洲经济崩盘,德国尤其惨。街上失业的人多得数不过来,大家眼红谁有钱。犹太人靠经商攒了不少家底,结果被纳粹盯上。希特勒上台后,宣传机器把犹太人说成“吸血鬼”,1933年起砸店、抢财产,到1945年,600万犹太人死于大屠杀。他们有钱,却没能力自保,人数少又不擅长打仗,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二战后,活下来的犹太人四散逃命,不少去了美国。他们不是空着手去的——有钱、有才华,来了就扎根。1940年代起,犹太移民在美国经济上开了挂。金融界有索罗斯,花旗银行有威尔,石油圈有洛克菲勒,美联储有格林斯潘,这些大佬全是犹太出身。他们靠着商业天赋,把美国经济推向新高度。 为啥这么牛?离不开一本叫《塔木德》的书。这玩意儿汇集了犹太人几千年的智慧,教他们怎么做生意、怎么生存。犹太家庭里,父母常拿它给孩子讲道理,培养赚钱的脑子。爱因斯坦都说,犹太人的智慧藏在这书里。到了美国,他们用这套智慧迅速站稳脚跟,甚至开始影响政治。竞选时,两党都得跑去犹太社区拉票,因为犹太财团的捐款是硬通货,克林顿、布什都靠过这支持。 现在回到问题:为啥犹太人老是被排挤?这事儿得从两面看。一方面,他们确实擅长赚钱。走到哪儿都能搞活经济,像意大利早年欢迎他们那样。可时间一长,他们做大做强,甚至垄断了某些领域,本地人就觉得威胁了。德国大萧条时,犹太人有钱却救不了国,反而被当替罪羊。这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加上财富差距,嫉妒就变仇恨了。 另一方面,历史偏见也推波助澜。中世纪的宗教歧视,19世纪马克思那样的评论,再到纳粹的宣传,犹太人被塑造成“唯利是图”的形象。这种标签一代代传下来,哪怕他们有别的成就,也容易被忽略。加上他们人数少、分散,没自己的国家,面对排挤时总显得势单力薄。 犹太人的故事让人感慨。他们靠智慧和韧性,从苦难中爬起来,甚至在美国成了经济支柱。可这成功也让人疑惑:是他们太聪明,还是社会给了他们啥不公平的优势?有人说,他们的经商天赋无人能敌,《塔木德》就是证明;也有人觉得,他们垄断资源、影响政治,是种隐患。这争议几千年都没停过。
犹太人被屠杀过近400次,为什么全世界都容不下犹太人?1844年,26岁的马克思
卖蠢
2025-05-02 19:32: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