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背着美国花35亿美元购买中国东风导弹,还花150亿请中国驻军,十万敌军不敢再妄动,但却因此受到美国打压,这是为何? 1988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沙特阿拉伯竟在前一年秘密从中国购买了东风3导弹。要理解这一军购背后的故事,我们需要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的中东。 作为一个石油富国,沙特阿拉伯表面看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那个年代,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先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接着又是伊朗与伊拉克的冲突。虽然沙特本想置身事外,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常常无端遭受周边国家的威胁和袭击。 更让沙特王室头疼的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沙特首先想到的是向其长期盟友美国求援,希望能够购买先进武器来增强自卫能力。然而,出乎沙特意料的是,美国政府在听取以色列的建议后,断然拒绝了沙特的请求。原来,以色列不希望看到沙特拥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全的重型武器。 走投无路的沙特随后转向苏联寻求帮助,但同样被拒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担心向沙特出售武器会打破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从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就在沙特王室不知所措之际,有人提议可以向中国寻求帮助。1986年,沙特王子班达尔带着妻子秘密访问中国,试探购买东风导弹的可能性。这次秘密访问连美国都不知情,显示了沙特对此事的慎重态度。 中国方面起初对沙特的请求感到惊讶,毕竟以前虽然向国外出售过武器,但从未出售过导弹这样的战略武器。经过深思熟虑,中方给出了"原则上同意"的回复。 1987年,沙特空军司令苏尔丹亲王再次来到中国,开始具体商讨购买东风3导弹的细节。为了表示诚意,中方甚至破例让这位外国军官参观了高度机密的导弹基地,并亲眼目睹了东风3导弹的发射。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沙特以3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35枚东风3导弹,而中国还额外赠送了1枚,总计36枚。这笔交易对于当时外汇储备仅有20多亿美元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利好。而对于沙特而言,这些射程可达2500至3000公里的导弹,将为其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 当沙特与中国的这笔惊人交易在1988年被《华盛顿邮报》曝光后,国际舆论哗然。美国和以色列立即表达了强烈抗议,认为这批导弹会严重影响中东地区的军事平衡。面对美国的施压,已经拥有"大杀器"的沙特态度明显强硬起来,直接回应道:"你不帮我,还不许别人帮我?" 与此同时,以色列曾公开威胁要将沙特的东风导弹基地炸为平地。但沙特方面自信地表示,东风导弹基地有中国军人驻守,以色列如果敢来轰炸,后果自负。原来,沙特不仅花35亿美元购买了导弹,还额外投入了约150亿人民币(折合约20亿美元)请中国军队提供技术支持和基地驻守。 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现在的火箭军)以"金轮工程公司"的名义在沙特驻扎,负责对东风导弹进行日常维护,并培训沙特军人使用。这一安排不仅保证了导弹的正常运作,也让潜在的敌人望而却步。以色列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一事实,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这些导弹的威慑作用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野心勃勃的萨达姆将目光转向了石油更为丰富的沙特。一夜之间,10万伊拉克军队部署在沙特边境,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危急时刻,沙特国王命令将东风3导弹公开亮相。 面对这些射程可覆盖整个伊拉克的强大导弹,曾经嚣张至极的萨达姆不得不收敛锋芒,下令10万大军撤退。就这样,沙特不费一兵一卒便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大规模入侵,充分证明了这笔军购交易的价值。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沙特借助这些导弹建立起了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周边国家再也不敢轻易对其不利。直到2014年,沙特在大规模阅兵中公开展示了这些东风3导弹,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军事实力。 美国之所以如此强烈反对并打压沙特购买中国武器,根本原因在于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大国博弈。美国希望通过控制沙特的军事能力,保持对这个石油大国的影响力,同时维护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军事优势。然而,这次交易不仅使沙特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也使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从此之后,沙特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不再局限于军事合作。每当中国有新武器问世,沙特总是表现出浓厚兴趣。2023年,沙特从中国购买的"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武器在实战中成功击落13架敌方无人机,再次证明了中国武器的可靠性能。
1987年,沙特背着美国花35亿美元购买中国东风导弹,还花150亿请中国驻军,十
熹然说历史
2025-05-02 15:27:11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