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试图从日本购买手撕钢生产技术,然而,日本厂商断然拒绝,并傲慢地表示中国不可能获得这项技术,除非支付高额费用。 2012年春天,山西太钢精密带钢车间里的工人们正忙碌着调试新设备。现场总工程师拿着一块刚刚下线的薄钢片,仔细测量后摇了摇头:"0.1毫米,还是太厚了。"这距离日本企业能生产的0.02毫米手撕钢,差了整整五倍。 五年前,当中国企业代表团踏上赴日技术交流之旅时,本怀着满腔期待。"我们愿意支付合理价格购买贵公司的手撕钢生产技术。"面对中方代表的诚意,日方负责人却冷笑一声:"这项技术中国人做梦都得不到,只能乖乖掏钱买我们的产品。" 所谓"手撕钢",其实是一种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它薄如蝉翼,可以用手轻易撕开,却能折叠几十万次而不会变形断裂。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折叠屏手机的核心材料,同时在航空航天、军工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一张A4纸大小的手撕钢,售价就高达400元!"太钢负责人在2008年的战略会议上说道,"我们每年为此支付的进口成本超过百亿元,而且即使付出高价,他们给我们的也只是次等品,最顶级的0.02毫米厚度产品,他们根本不卖给我们。" 面对这种情况,山西太钢在2008年毅然投资10亿元成立了精密带钢生产车间,决心自主研发这项技术。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后,他们很快发现设备怎么用、如何发挥最大效能,外国厂商并不提供任何帮助。 2011年,大学毕业的段浩杰被分配到太钢公司。初入职场的他,没想到迎接自己的将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记得刚进厂时,车间里的老师傅告诉我,做出0.02毫米的手撕钢,比登天还难。"段浩杰后来回忆道。 2012年,太钢精密带钢车间终于投产,但生产出来的最薄钢材只有0.1到0.5毫米厚,远远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请来的国外专家参观后直言不讳:"这差一点点,那差一点点,都差一点,那放在一起就差很多了。"日德企业更是断言,中国永远赶不上他们的技术水平,只要封锁好0.02毫米手撕钢的技术,就能持续从中国市场"捞金"。 当时,中国对手撕钢的需求量极大,据统计占了全球市场的80%。每当一批新的进口手撕钢到港,电子产品制造商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抢购,生怕耽误了生产计划。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让国内众多企业深感焦虑。 2016年一个冬日,山西太钢公司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段浩杰和他的团队成员刚完成第698次实验,紧张地等待着结果。当检测仪器显示出"0.02毫米"的数据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声。历经八年,经过数百次的失败,中国终于攻克了手撕钢技术的核心难关。 "韧,这是我最喜欢的字。"段浩杰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信念。这个字不仅代表着手撕钢本身柔中带刚的特性,也反映了研发团队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攻克手撕钢技术,段浩杰带领团队解决了600多个设备和工艺难题,尝试了数万种材料组合,只为找到那个完美的生产工艺流程。 "我们每天早晨五点就开始工作,有时深夜两三点还在车间里调试设备。"团队的一位成员回忆道,"最困难的时候,连续几个月没有一天能准时下班。"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段浩杰度过了他"又爱又恨"的十年职业生涯。 随着技术的突破,太钢并没有停下脚步。2018年,0.02毫米手撕钢实现了量产,产品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到2020年,太钢再次刷新记录,成功研发出厚度仅为15微米(0.015毫米)的手撕钢,直接超越了日德企业的技术水平。 "苹果公司在疫情期间就从太钢抢购了10多吨的手撕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不仅如此,华为也迅速与太钢达成合作,将国产手撕钢应用于自己的折叠屏手机中,这帮助华为摆脱了在关键材料上被"卡脖子"的困境。 据官方统计,自2018年以来,太钢已累计生产了50万吨0.02毫米厚的手撕钢,国内70%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它手中。那些曾经傲慢地说"中国做梦都得不到这项技术"的日本企业,如今看到的是中国手撕钢出口量的不断攀升。 手撕钢的应用也远不止于折叠屏手机。在航空航天领域,它可以提高战斗机的隐蔽性能,有效躲避雷达侦查;作为发动机燃烧室叶片材料,能够承受超高温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0.015毫米的手撕钢被广泛应用于电池制造过程,推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1世纪初,中国试图从日本购买手撕钢生产技术,然而,日本厂商断然拒绝,并傲慢地表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5-02 14:54:42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