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将圣”,毛主席说如果没有他,新中国至少要晚成立十年!但是让人疑惑的事情是,正是这样一位英雄,却没有出现在1955年授衔名单当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赞誉的传奇人物,又是何许人也呢? 1958年,一份标题为《申请批准李聚奎补授上将军衔》的文件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与平日里对文件仔细斟酌的做派不同,毛主席只看了一眼,便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颇感诧异,有人忍不住提出疑问。 毛主席抬头看了看众人,语气坚定地说:"李聚奎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如果没有他,建国至少要晚十年。授予他大将都是可以的,上将都有些委屈他咯!" 这位获得毛主席如此高度评价的李聚奎是谁?为何在新中国1955年首次授予军衔时,他的名字却未能出现在那份名单上? 在1955年,新中国首次为军队将领授予军衔,许多革命战争时期的功臣都获得了相应的军衔。从红一师走出来的将领中,就有政治部主任谭政获得了大将军衔,红一团团长杨得志获得了上将军衔。然而,作为红一师师长,在长征路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李聚奎,却没有出现在授衔名单中。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秉持着"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精神,离开了军队岗位,担任了石油工业部第一任部长。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发现了解放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当1955年军队授衔时,已经不在部队任职的李聚奎,自然就没有被列入授衔名单。 直到1958年二月,李聚奎重新回到军中任职,担任总后勤部政委,上级这才为他补发上将军衔。要知道,一般的将领,如果错过了授衔,是不可能被补发的。李聚奎能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足见他在革命事业中的特殊地位。 李聚奎的革命生涯始于1926年,那年他22岁,怀揣着报国之志加入了革命队伍。两年后,在彭德怀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24岁的李聚奎毅然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当时他就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句朴实的誓言,他用一生的行动兑现。 李聚奎救彭德怀性命的事件,发生在平江起义后不久。当时的李聚奎还只是红五军3大队的一名普通战士。平江起义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引来湖南军阀的疯狂围剿,红五军损失惨重,军中有人产生了叛逃念头。4大队大队长李玉华带队逃跑后,雷振辉由于与李玉华关系密切,被严密监视。在彭德怀召集全员讲话时,雷振辉突然抢过警卫员手枪,准备向彭德怀开枪。千钧一发之际,站在队伍前面的李聚奎飞身前扑,扑倒了雷振辉。3大队区队长黄云桥随即上前,将雷振辉击毙。事后,彭德怀多次感慨:"如果没有李聚奎和黄云桥,我大概早就去见马克思了。" 凭借着每战身先士卒的精神,李聚奎很快成长为红9师27团团长。1930年12月28日,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部向五门岭进攻,正好落入我军伏击圈。在战斗中,由于地形狭窄,红9师的27团和25团混战在一起,加上25团团长负伤撤退,局势一度混乱。25团政委叶汤平建议两团合并,由李聚奎统一指挥。李聚奎当机立断接受了这一建议,在他的指挥下,两团协同作战,再无混乱。最终,我军共歼敌9000余人,而活捉张辉瓒的正是李聚奎率领的27团。毛主席听闻这一捷报后,写下了"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句。 李聚奎的赫赫战功不止于此。1933年2月,已任红9师师长的他率部突袭驻扎在江西宜黄南部大龙坪的"围剿军"第五十二师,歼敌3000多人,活捉敌师长李明,我军仅伤亡46人。这样的战绩让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激动地高呼:"红军万岁!" 1934年10月,李聚奎被中央军委任命为长征途中的"开路先锋"。他指挥的红一师在长征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特别是在强渡乌江和大渡河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其中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在这两场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毛主席赞誉道:"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周恩来更是称赞红1团为"天下第一团"。而杨得志却谦虚地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李聚奎的一生,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他曾经说过:"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绝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绝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绝不止步不前。"正如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对他的评价:"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
他被誉为“将圣”,毛主席说如果没有他,新中国至少要晚成立十年!但是让人疑惑的事情
熹然说历史
2025-05-01 13:27:0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