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结束了晨练回到家中,享用过热气腾腾的早餐后,他穿好外套,骑上自行车,告别妻子前往一场关键的学术会议。临行前,他叮嘱妻子说:“外头很冷,你就别出门了。”这一句话成了夫妻二人的临别遗言,因为从那刻起,陈彪便人间蒸发,再无音讯。 陈彪,1923年11月23日出生在北京,祖籍福建闽侯县,家世显赫。他的祖父陈宝琛是清朝刑部尚书,父亲陈体诚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还做过福建省建设厅厅长。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陈彪从小就聪明过人,1933年在杭州小学毕业,1937年考入福州英华中学,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师大附中。1941年,他从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转到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但因病休学了一年后,又转入成都金陵大学物理系,直到1946年毕业。 大学毕业后,陈彪的职业生涯开启了新篇章。他先是在台湾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教书,期间自学了德语和俄语,还补习了现代物理理论,展现了惊人的自学能力。1947年,通过恩师李珩的推荐,他进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开始了天文学研究的道路。1949年南京解放时,他留在紫金山天文台,保护了大量珍贵仪器,体现了对科学的责任感。1953年,他开始专注于太阳物理研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国奠基人之一。1980年,陈彪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还担任了云南天文台台长,同时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他组织了多次太阳观测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天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彪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太阳活动周期和太阳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的学生和同事都说,他是个严谨又低调的人,从不张扬自己的成绩,总把精力放在科研和培养后辈上。这样的科学家,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的宝贵财富。 1993年11月10日,是个普通的深秋早晨。这天,陈彪按 привычка(习惯)早起晨练,回家吃完妻子准备的早餐后,穿上外套,骑上自行车,准备去南京大学天文系参加一场关于天体物理力学的重要会议。这场会议定在上午9点开始,陈彪是特邀嘉宾,要分享他在太阳活动周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出门前叮嘱妻子别出门,随后骑车沿北京路南行,路过玄武湖,之后就再也没人见过他。 会议开始时,主持人发现陈彪的座位空着,觉得不对劲,马上联系他家里。妻子郝文英说,他早上出门时一切正常。家人和同事赶紧沿路寻找,问了路人也没线索,只好报警。警方介入后调取了监控,但那时候南京的交通监控系统还不完善,根本找不到有用的证据。陈彪就这样凭空消失了,像被空气吞没了一样。 陈彪失踪后,家人、警方和同事都急疯了。家人沿着他可能经过的路线一遍遍找,同事在南京大学附近四处询问,警方也在全市范围内展开调查。媒体很快跟进报道,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猜他可能出了车祸,肇事者处理了现场;有人觉得他年纪大了,可能突发疾病倒在某个角落没被发现;还有人怀疑他被绑架,但奇怪的是没收到任何勒索信息。最离谱的说法是他研究了什么敏感东西,被人暗杀,可这完全没证据支撑。 1994年6月,江苏省委发了通告,希望能有新线索,但还是没结果。时间一长,家人慢慢接受了现实,科学界也开始用追思会来纪念他。他的学生和同事继承了他的研究方向,继续在天文学领域努力。30年过去了,这个案子还是没头绪,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大悬案。 陈彪的失踪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他在世时,为中国天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的突然消失,让很多研究项目中断,也让科学界意识到,即便是德高望重的院士,生活中的意外也可能随时降临。这件事还引发了社会讨论,有人呼吁加强对科学家的保护,有人感慨生活的不确定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彪失踪的谜团也让人们对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好奇。1993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加速期,社会治安和基础设施都不像现在这么完善。监控少、通讯慢,这些都可能是搜寻无果的原因之一。但具体发生了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而这个当事人已经找不到了。 这件事的影响延续至今。每隔几年,就会有媒体或网友重提这个案子,试图挖掘新线索。可惜,时间越久,真相越渺茫。陈彪的失踪成了一个永远的问号,提醒着我们珍惜眼前,也让我们对未知保持敬畏。
浙江台州高速上,车祸追尾起火,然后现场有爆炸声,遗憾的是人没有出来,估计是不知是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