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7国投票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支持加税的有10国,反对的有5国,弃权的有12国。 表面上,这场投票是看要不要对华加税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欧洲各国在产业竞争、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复杂博弈。 说白了,欧盟的决策机制就决定了统一加税很难通过。按照欧盟的“双重多数”规则,任何重大决议都需要至少55%的成员国和65%的欧盟人口支持才能生效。 这次支持加税的只有10国,人口占比仅45.99%,远未达到门槛。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直接投了反对票,加上匈牙利、马耳他等国的反对,这股力量足以让提案流产。 其次,各国的经济利益分歧太大。支持加税的国家大多是法国、意大利这些传统汽车强国,他们担心中国电动汽车冲击本土产业。法国甚至被曝是反补贴调查的发起国之一,试图通过加税保护雷诺、标致等车企。 但反对的国家更现实:德国车企依赖中国市场,大众、宝马每年在中国卖出数百万辆车,加税只会让自己的产品更难竞争;匈牙利则有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中国投资直接解决当地就业,当然不愿得罪金主。 还有西班牙、希腊这些南欧国家,依赖中国游客和投资,更不想因为加税搞僵关系。 弃权的12国则是在观望。比如比利时、荷兰这些贸易中转国,既不想得罪中国,也不想公开反对欧盟委员会的提议;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正在推进绿色转型,中国的光伏和电动汽车技术对他们很重要,加税可能拖慢转型速度。 这种骑墙态度其实是欧洲内部“去风险”与“务实合作”两种声音的较量。 更深层的原因是欧盟内部对中国的定位矛盾。一方面,欧盟想在绿色科技领域与中国竞争,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比如德国汽车业虽然嘴上喊着要保护,但实际却在加大对华投资,大众去年宣布向合肥工厂投资25亿欧元,宝马也计划在沈阳扩建生产基地。 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做法,反映出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此外,美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直被质疑亲美,她推动的反补贴调查被认为是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但欧洲国家并不想完全当美国的跟班,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公开反对加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这是经济自杀”。这种分歧让美国的施压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中国的反制措施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后,中国迅速对白兰地、空客飞机等欧洲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直接击中法国、德国的痛点。 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得不派顾问访华“求和”,德国车企也集体发声反对加税。这种精准反制让支持加税的国家尝到了苦头,也让其他国家不敢轻易跟风。 综合来看,欧盟这次投票结果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表面上的“统一对华加税”失败,实际上暴露了欧盟在战略自主上的困境:既想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又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未来,欧盟对华政策可能会继续呈现“小步对抗、大步合作”的特点,而中国的反制能力和市场吸引力,将成为影响欧洲决策的关键因素。
欧盟27国投票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支持加税的有10国,反对的有5国,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30 14:41:1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