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阳城突然爆炸声大作,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铁路爆破为借口,发动全面进攻,东北三省几乎一夜之间陷落。 东北军几乎没有抵抗,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全国哗然,骂声直指张学良,过了几十年子,网上流出一句“此人不死,东北不保”,说是胡适当年喊着要杀张学良。 这话传得热闹,但到底真的假的?咱得翻翻史料,把这事理清楚。 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其实是全国最稳定的地方之一,张学良是东北的“少帅”,继承父亲张作霖的位置。 1928年,他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表面上服从蒋介石,其实东北仍是他一手遮天,他手下那时候有二十万兵,装备不差。 1930年,东北军的军费预算是1.3亿银元,远高于其他地方军阀部队,可他把主力部队都部署在北边,说是为了防苏联,东三省和朝鲜接壤的方向反而空虚。 这时候蒋介石也没打算真抗日,他那阵子只顾着“剿共”,信奉“攘外必先安内”。 1930年,他还密电张学良,把东北的精锐第六军调去河南打中原大战,这一调,东北就更空了。 张学良嘴上答应蒋委员长,心里却挺不痛快,但也没办法,中央政府说了算。 到了1931年秋天,日本看准时机出手,9月18日晚上,日军在沈阳附近搞了一场小爆炸,说是铁路被炸,于是立刻出兵攻占北大营。 东北军根本没准备,直接撤了,整整一个晚上,沈阳变了天,日军只有1.2万人,而张学良的兵多出十几倍,可这场仗,他不打,为啥? 有人说他懦弱,也有人说他怕蒋介石怪罪,从档案里能看到,张学良在事变前三天接到蒋的电报,说如果日军来犯,要“暂避战端”。 什么意思?就是先别打,等命令,蒋怕局势失控,又怕苏联趁火打劫,他左右权衡,不想东北这时出乱子。 张学良夹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没主意,只能下令撤退。 胡适呢?他当时人在北京大学任教,日记里记得很清楚,9月19日那天,他写:“闻东三省有变,忧心忡忡。”可他没说过要杀张学良。 他倒是在一个月后写了篇文章,登在《独立评论》上,说这时候中国要靠外交,争取时间。 他是文人,不是政客,也不是军头,说点“以拖待变”不是稀奇事。 可网上那句“此人不死,东北不保”,一查根本没出处,是几十年后胡适在台湾骂蒋介石的话“蒋先生不死,台湾不保”给移花接木过来的。 查查胡适日记全集,查查当年的报纸,《申报》《大公报》都没有那句金句。 倒是有些新媒体,为了吸睛,编出来配图带字,胡适照片配着假话,看着有模有样。 慢慢地,大家都以为真说过,其实这完全是个谣言,胡适再怎么忧国忧民,也没说过要处决张学良。 事变之后,张学良没有辞职,也没被问罪,倒是跑去锦州、山海关那边坐镇。 10月12日,他发了一篇《告全国同胞书》,说自己“忍痛暂退,以待转机”,说白了,就是先退下来,等国际社会干预。 可这一等,等来了国联调查团,等来了满洲国的成立,东北彻底丢了。 美国当时也就是嘴上说不承认日本行为,没给枪没给兵,苏联那边更干脆,1932年1月就跟日本签了《伯力协定》,东北归你,我不吭声。 张学良后来想补救,但已经晚了。他去南京跟蒋介石请罪,结果也没人真追责。 他一直活到1936年,直到西安事变,他那次绑了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一起抗日。 这下彻底犯了忌,虽然蒋事后说“既往不咎”,软禁张学良,连台湾都没让他自由活动。 事过多年,张学良的角色争议很大,有的说他是“爱国有余,决断不足”,不抵抗政策让东北落入敌手,有的说他只是执行命令,不该一人背锅。 那时候《大公报》上有篇社论,说他“退一步保全国家”,意思是少打仗就是为国好,但《申报》就说得重,说东北沦陷,张难辞其咎。 可不管是哪种评价,胡适喊“张学良该死”这事,是假的。网络时代,假的话一传十、十传百,成了真的。 要说张学良有没有错,那是另一回事,但不能拿编的话来泼脏水,查史料,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根本立不住脚。 胡适作为文人,主张外交手段,本就不可能说那样极端的话,更何况当时大环境下,就算他真说了,也不可能影响决策。 今天我们再看九一八事变,会觉得憋屈,东北三省那么多兵,竟然被几万人就打下来了,不打仗、不还手,看起来窝囊。 但放在当年的背景里看,张学良有他的顾虑,有他的压力,不是说他没责任,而是这事不能全推给他一人。 东北失守,是日本图谋、国府妥协、国际失能叠加的后果,真没那么简单。 张学良活得久,活到了2001年,他后半生在台中山中软禁,自称“守望者”,说自己“受国命,不得不然”。 那句谣言虽然流传广,但真相还是得靠史料来说话,用假话污蔑历史人物,只会让人越来越糊涂。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