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作为德云社创始元老的徐德亮公开斥责郭德纲分红不公平:“一场商演你拿了四十多万,给我却只有一百五十元,这分法像在打发要饭的吗?”郭德纲回了一句让徐德亮一时语塞的话,没过多久,徐德亮做了一件让整个相声界震惊的事。 德云社作为中国相声界最具影响力的团体之一,其成立和发展离不开一批才华横溢且充满热情的演员与创始元老。徐德亮,原名徐亮,是这支团队中一位不可忽视的成员。 他自幼对相声和戏剧怀有浓厚的兴趣。尽管家人希望他走学术道路,成为一名学者,但相声对他的吸引力最终让他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大学时期,还是北京大学学子的他,因偶然观看德云社的一场演出而被深深吸引。他与郭德纲的相识由此拉开序幕,逐渐加入到德云社的行列中。 作为一个学子出身,徐德亮独有的学识优势和对相声艺术的热忱给德云社带来了不小的助力。他不仅在舞台上表现出色,更贡献了大量优质的剧本创作,令德云社在多年的发展中声名鹊起。 正因为如此,他在团队中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对自己在德云社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对于徐德亮来说,德云社的辉煌与成长,某种程度上就是他才华与付出的体现。 2008年,一个普通的商演,成为了德云社成员之间矛盾公开爆发的导火索。当时,经过一场商业演出,徐德亮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分红只有可怜的150元,而郭德纲却从中拿走了四十多万元。 看着如此悬殊的分配,徐德亮的心中积蓄已久的不满终于爆发。他无法理解,自己作为创始元老之一,付出项稠密辛劳却得到如此微薄的报酬,难道这就是他多年来努力的回报吗? 愤怒之下,徐德亮当面质问郭德纲,控诉这种分红方式对他而言实在是“打发要饭”的待遇。郭德纲的回答冷静而坚定,他说:“这是德云社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这简短而冰冷的回应,让徐德亮当场语塞。郭德纲的回应里,隐含着对团队整体协作精神的强调,每一分钱的分配都基于团队的贡献和规则,不容随意更改。 这一事件背后,突显出两人对德云社发展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理解。郭德纲视德云社为一个整体,坚信团体合作带来成功,而所有成员应以此为荣,共同分享成果;而徐德亮看重个人贡献,更加关注自身应得的回报。 此事导致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也开始在团队内部掀起波澜。 随着争议逐渐升级,徐德亮和另一位核心成员王文林深感自身发展受限,认定在德云社已难以获得公平的待遇。最终二人选择离开,成立了独立的“海淀相声俱乐部”,企图开创属于自己的舞台与事业。 离开德云社后,徐德亮更为直言不讳地公开批评郭德纲在分红制度上的不公,称德云社忽视了个人努力和付出,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这番言论不仅令粉丝和业内人士瞩目,甚至让德云社的前辈张文顺也为此感到愤慨。张文顺一直期望团队内部能和谐共进,共同推动相声艺术传承,如今被这场公开争执击破,无疑令人惋惜。 海淀相声俱乐部的成立带来了新的竞争势力,那些年徐德亮和王文林抱着理想,力图通过自己的方式重塑相声舞台,吸引一批忠实观众。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资源的限制,这个俱乐部的演员阵容未能稳定,原创作品也无法源源不断地推出。渐渐地,海淀相声俱乐部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逐步减弱,最终不得不走向解散。 在经历了这段风波后,德云社在郭德纲的领导下,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郭德纲坚持团队精神,注重企业制度的建设,不断创新相声内容和表演形式,使德云社的市场号召力不断提升。 多年来,德云社吸纳了大量年轻演员,培养了新一代相声人才,成为相声界的领军力量。 徐德亮离开的故事在相声界留下了浓厚的印记。无论是他当初的大声疾呼,还是后续的尝试,都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执着与追求。虽然他的回归未能实现,曾短暂的风光也逐渐淡去,但他对相声热爱的火焰始终未曾熄灭。 这段往事提醒人们,艺术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与制度的约束,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都需在公平框架内被尊重。 冲突和分歧虽偶有发生,但只有兼顾个人诉求与集体利益,才能织出更为坚韧的艺术生命之网。徐德亮与郭德纲的故事,也成为今天德云社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页,警示与激励后人,令整个相声界充满反思与希望。
2008年,作为德云社创始元老的徐德亮公开斥责郭德纲分红不公平:“一场商演你拿了
雨后清风扬
2025-04-30 11:56:52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