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放出狠话,要求中国主动降温,称美国“兜里还有升级选项”,还扬言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将考虑“禁运”措施,这种威胁式外交,很快引发全球关注。
这番言论并非孤立事件,同一时间,贝森特透露美国已暂停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转而与15至18个国家推进新协议,并暗示可能与印度率先达成协议。
不难看出,从最初的关税施压,到现在的禁运威胁,手段变了,但本质没变。美国一边高喊谈判,一边却不断加码打压,想靠压力换取让步。贝森特这次讲话,是在一种矛盾心理下发出的信号,他一方面承认当前关税政策“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又想逼中国“先让一步”,给美国政府一个下台阶。
他说得很直白:“中国对美出口是美对华出口的五倍,所以中国应该先降温。”可问题是,这五倍的差距,是美国自己造成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70%,源自美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的供应链,这是全球化自然发展的产物。美国跨国公司看重中国的产业链配套和生产效率,把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这是市场选择。
至于其所谓的禁运,显然没有实施的“土壤”,一方面是科技和制造业的供应链。比如苹果、特斯拉这些在中国有大量代工和零部件采购的大公司,其会直接被拖入危机。更何况,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如果断供,美国清洁能源转型将直接停摆。
另一方面,是消费品价格飙升。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巨头已经发出警告,称如果对华供应链出问题,美国超市会出现“货架空置”的情况。美国农民也在担忧:如果中国减少美国产大豆采购,美国农业出口将遭重创。
面对贝森特的威胁,中方拒绝就范。就在贝森特表态的当天,中国国务院举行记者会,多个重要部门一口气对外发布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不依赖美国进口的饲料和油料,粮食储备也非常充足,不怕美国断供;能源方面,中国能源自给率已经超过80%,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接近总装机的60%。也就是说,就算美国禁运油气,中国也能自己解决。
与此同时,商务部也带来了外贸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外贸企业表示将减少对美业务,超七成的企业计划拓展新兴市场。也就是说,中国不但做好了应对,还在积极转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背后的意思很明确:中国不怕脱钩,也不怕硬碰硬。你要打消耗战?我们陪你耗到底。
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一则名为《不跪》的视频,更是堪称对美发出的一封“战书”。视频开头就点名特朗普,说他的“谈谈打打”策略,其实是引诱中国上钩,视频回顾了日本签广场协议导致三十年经济停滞,以及法国工业巨头阿尔斯通被美国分拆的事件,指出“妥协换不来和平,退让带不来安全”。中方强调,不会像别人那样对美低头,也不会单方面对美让步。
而在2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更是直言,“希望这条视频能够帮助各方更好地理解中方的立场”。这一点,其实也是对特朗普“谈判必须先让步”的回应——特朗普最近一边说要降税,一边又提出各种前提条件,希望中国给他一个“面子”。可惜,中方的态度很明确,不接受任何附带条件,不会主动让步,美方取消对华关税,是恢复谈判的前提,不是谈判的筹码。
更重要的是,现在着急的不是中国,而是特朗普。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已经跌破四成,关税问题,正在成为美国社会普遍的不满点。换句话说,这场“自导自演”的贸易对抗,已经逐渐走到一个死胡同——美国想打压中国制造,但又无法离开中国市场;想靠加税来谈判,但又承受不起通胀压力;想通过威胁逼中国让步,结果中方反手就给出坚定回应。中美的僵局,其实越来越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美国内部政策的矛盾和焦虑。
那么,这场博弈何时能有结果?目前看,短期内不会轻易降温。中国已经明确,除非美国率先撤销加征关税,否则不会坐上谈判桌,双方都在等一个转折点——可能是5月底美国民众的“关税焦虑”集中爆发,也可能是某个产业链的严重断裂。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靠施压换让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说得很清楚:“打,我们不怕;谈,我们欢迎。”美国要想重新开启谈判,先得放下那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中美关系的钥匙,掌握在双方手里,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目前来看,中国已经递出底线和态度,而这份“战书”背后,是真实、冷静、不妥协的战略思维,接下来该如何回应,就看特朗普怎么出招了。
想想就好
反击手段需要更多些,更主动些
武刀弄文
一个要求合作共赢,一个要求一家独食,这两种观念的碰撞不可能成事,霸权主义怎么可能跟第三世界分享蛋糕?他们的好日子是靠抢掠来的,以后也不会例外。
金怪
这个强盗国家挑起事端,居然要求别人让步,中国坚决强硬反击。
红旗
都说了,极限施压不行,听不懂吗,还在哪放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