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兴国县潋江书院毛泽东毛主席特意将一个14岁的孩子,带到了罗荣桓面前说道“这孩子要好好培养,此子将来必成大器!”那么这个孩子是谁?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正在举行。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一千多名将帅齐聚一堂,接受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当授衔进行到上将名单时,毛主席突然伸手指向其中一个名字,对身旁的罗荣桓笑着说:"你看,我当年说的话应验了。" 罗荣桓顺着毛主席的手指看去,只见名单上赫然写着"萧华"二字。这位刚满39岁的将领,成为了共和国最年轻的上将。毛主席这句话,让罗荣桓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25年前的江西兴国。 那是1930年的春天,毛主席第二次来到兴国县。这个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正在各地开花结果,红色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毛主席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深入了解农村革命的实际情况。在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的课堂上,毛主席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学员——在40名学员中,他是最年轻的,只有14岁。 这个少年就是时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的萧华。当毛主席让他汇报工作时,这个看起来还有些稚嫩的少年却表现得异常沉稳。面对毛主席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刁钻问题,萧华对答如流,思路清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刮目相看。汇报结束后,毛主席特意留下了萧华,请他吃饺子。 在热腾腾的饺子香气中,萧华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家里还是当地的地下交通站。后来父母为革命事业牺牲,他由两位共产党员抚养长大。说到动情处,少年眼中闪着泪光,但语气依然坚定。当毛主席听说这个少年12岁时就在作文中写下"将来,我要打倒军阀,铲除列强"时,不禁用力拍了拍萧华的肩膀,满意地说道:"真是一个革命的好苗子!" 在兴国的最后一天,毛主席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他亲自将萧华带到红四军代政委罗荣桓的住处,郑重其事地说:"此子务必要好好培养,将来必成大器!" 罗荣桓看着眼前这个神情坚毅的少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挺起胸膛,大声回答:"我叫萧华,保卫中华的华!" 这个响亮的回答,让毛主席和罗荣桓相视一笑。毛主席意味深长地对罗荣桓说:"你看,这就是我们革命事业的未来。" 潋江书院的春天格外宁静,古朴的庭院里飘着淡淡的书香。1930年3月的一个清晨,毛主席正在院中散步,一位14岁的少年从他身边匆匆走过。这不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昨天在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的课堂上,这个少年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别紧张,我就是想找你问问,共青团委的工作进行得还顺利吗?"毛主席安慰道。面对毛主席的询问,少年一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很快就找到了状态。他详细汇报了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从组织建设到群众动员,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毛主席越听脸上笑意越浓。 兴国县的负责人在一旁补充说:"别看小萧年纪不大,做事可利索哩。"负责人笑呵呵地解释。这个被称作"小萧"的少年,正是萧华。他已经是兴国县共青团的团长,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大多数共青团团长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 萧华的经历颇为传奇。他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父母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家里还是地下交通站。从七八岁起,萧华就开始帮助党组织送信。由于年纪小,敌人不会对他起疑,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后来父母为革命牺牲,萧华由两位共产党员抚养长大。 在学堂里,萧华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才智。1928年的一天,先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将来》。12岁的萧华在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将来,我要打倒军阀,铲除列强!"几缕阳光穿过竹叶,照到了一个身着旧布衣,打着赤脚的少年身上。这篇作文让老先生皱起了眉头,但也预示着这个少年非同寻常的未来。 1927年,萧华加入了"青年干社",开始从事革命工作。在一次兴国农民起义中,他带领小伙伴趁夜在土豪劣绅家门口做记号,帮助起义队伍一网打尽了这些压迫农民的恶霸。13岁时,萧华就成为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带领少年先锋队在革命一线活跃。 毛主席听完萧华的汇报后,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小小年纪当上团长,共青团里的人都服你吗?"毛主席问他萧华的回答让毛主席很满意。他说,党和组织就是他最大的后盾,大家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奋斗,没有人去做那些无用功。团里的同志们不仅不会因为他年纪小就轻视他,反而会很配合他的工作。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毛主席对负责人感叹道听到毛主席的夸奖,萧华害羞地红了脸。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