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鲁迅写了很多抨击国民党的文章,老蒋大怒,派沈醉前去暗杀。沈醉在鲁迅门

菖蒲繁花居 2025-04-29 18:54:38

1933年,鲁迅写了很多抨击国民党的文章,老蒋大怒,派沈醉前去暗杀。沈醉在鲁迅门前蹲守半个月,最终还是放弃了:“他的后台实在太硬了!”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家里原本还算殷实。可1893年,爷爷因科举舞弊被抓,家道中落,鲁迅早早尝到生活苦味。1898年,他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来转去路矿学堂,1902年毕业。之后他跑去日本留学,先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可有一次课上,他看到幻灯片里中国人被日本人砍头,周围同胞却麻木围观,这事儿狠狠刺了他一下。他觉得救身体不如救精神,干脆弃医从文,决心用笔唤醒国人。 1909年回国后,鲁迅在杭州和绍兴当过老师,还翻译外国文学,想通过文化救国。1918年,他用“鲁迅”这名字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猛批封建礼教,直接炸开了文坛。后来他写了《呐喊》《彷徨》这些小说集,还有一堆杂文。《阿Q正传》把国民的劣根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了经典。他的文章锋利得像刀,直戳社会毒瘤,激励了一大群年轻人觉醒。 鲁迅不光写文章,还干实事。1930年,他跟瞿秋白等人搞了个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推进步步文化,反抗压迫。1933年,他又当上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执行委员,跟宋庆龄这些人一起为民权奔走。那年,他写了好多文章,专门揭国民党老底,骂他们腐败独裁,压榨老百姓。鲁迅的笔跟枪似的,每篇文章都让国民党脸上挂不住。蒋介石看不下去了,觉得这家伙太能闹,必须除掉。 沈醉,1914年出生,19岁就混进军统,当了个少校。1933年,蒋介石下密令,让他带人去上海干掉鲁迅。沈醉领命,跑到上海,在鲁迅住的英租界附近蹲点。他盯着鲁迅半个月,想找机会下手。可他发现,鲁迅不是普通文人。这家伙影响力太大,身边总有左翼作家、文化名人出没,连宋庆龄的人都跟他有联系。沈醉掂量了一下,觉得动鲁迅可能捅大娄子。他跟上头戴笠汇报,说这活儿不好干,风险太高。戴笠也怕事情闹大,踢皮球踢来踢去,这计划就黄了。 沈醉嘴里的“后台太硬”,不是某个人罩着鲁迅,而是他背后站着一股社会力量。鲁迅的文章火遍全国,青年学生、文化人都拿他当精神领袖。他要是被暗杀了,估计得炸锅,学生上街、舆论爆炸,国民党扛不住这压力。而且鲁迅跟左翼力量关系深,宋庆龄这些大人物也支持他,真动他,等于跟整个进步势力开战。蒋介石再狠,也得想想后果。沈醉蹲了半个月,算是看明白了,杀鲁迅这事儿,成本太高,收不了场。 暗杀没成,鲁迅继续在上海写文章,骂得更狠了。他的杂文像炮弹,轰得国民党焦头烂额。可惜,1936年,他肺结核加重,55岁就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全国震动,葬礼上万人送行,影响力可见一斑。他的作品后来被捧上神坛,成了教科书里的常客。 沈醉呢?他在军统越混越好,干了不少脏活。1949年国民党完蛋,他被抓,蹲了12年大牢。出来后,他写了回忆录《军统内幕》,抖搂了不少内幕,还提到了1933年监视鲁迅的事儿。1992年,他在北京碰上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坦白当年没下手是好事,不然“对不起历史”。周海婴挺佩服他这坦诚,两人算解了段历史疙瘩。 1933年的暗杀风波,说明啥?鲁迅的笔真能杀人,比枪还厉害。他没靠什么神秘靠山,就凭文章和人格,硬是让国民党忌惮。沈醉放弃,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形势所迫。蒋介石想灭口,可惜碰上个惹不起的对手。这段历史告诉咱们,文化和民心有时候比暴力强多了。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