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命垂危,他心中清楚,北伐大业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放眼国内,后主难堪大任,朝中也有暗流涌。 望向北方,强大的曹魏在司马氏经营下,压力一日胜过一日,汉室复兴,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诸葛亮并非坐以待毙之人,早在建兴三年,他就曾亲率大军南征,平定了南方部族,在那次行动中,他不仅收服了人心,还组建了一支以当地羌人为主、战斗力号称“以一当十”的精锐部队——无当飞军。 更有说法提到,诸葛亮在南征期间,曾深入考察过今天缅甸一带的地形,甚至修建了所谓的孔明城、孟获城,这些举动仅仅是为了巩固后方吗,或者这其中藏着更深远的考量? 一种观点认为,这正是诸葛亮为蜀汉准备的一条战略退路,一个保存火种的备选方案。 毕竟,缅甸地处偏远,易守难攻,而诸葛亮当年在南中地区施行的恩惠和建设,也为后来的蜀汉遗民打下了一定的民意基础。 至于那句“异日皇帝到此”的言论,许多人更倾向于将其解读为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与其说是精准的预知未来,不如说是在那个绝望时刻,为了稳固军心、给飘摇中的蜀汉臣民留下一线希望而放出的风声。 然而,后来的历史似乎部分印证了这种“后路”设想,蜀汉最终灭亡,但一支由原西凉铁骑转化而来的“蜀汉羌军”,护送着蜀汉宗室子弟,确实一路南迁,最终抵达了缅甸地区。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大明王朝轰然倒塌,南方的臣子们不甘就此亡国,拥立了宗室朱由榔,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是为永历帝。 然而,这个仓促建立的政权从一开始就风雨飘摇,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南明军队节节败退,内部倾轧不断,外部强敌压境,局面一天比一天糟糕。 到了1658年,清军兵分三路直扑云南,南明小朝廷最后的立足之地也岌岌可危,危急关头,黔国公沐天波提出了一个无奈的建议,效仿古人,避入缅甸,对于走投无路的永历帝而言,这似乎是唯一的生路,于是他采纳了这个建议。 可是,踏上缅甸土地的永历帝及其随从,并没有真正吸取此前失败的教训,他们在异国他乡,未能与缅甸方面建立稳固互信的关系,甚至违反约定,试图组织力量反攻,这反而加剧了与东道主的矛盾。 更糟糕的是,南明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因流亡而停止,小朝廷依旧四分五裂,无法有效整合仅存的力量共抗强敌。 谁知世事难料,缅甸内部也发生了政变,新上台的国王莽白面对吴三桂大军压境的威胁,最终选择撕毁承诺,将永历帝及其臣属交给了清军。 公元1661年,永历帝一行抵达缅甸,仅仅一年后,这位末路皇帝就被吴三桂用弓弦在昆明逼死,南明政权也随之彻底画上了句号。 同样是退入缅甸地区,蜀汉遗脉与南明永历帝的结局却截然不同,这背后,仅仅是时运的差异吗? 进一步看,诸葛亮的部署,无论是否真有预见性,至少被后世理解为一种主动的、有规划的战略撤退,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而永历帝的逃亡,更多是被清军逼迫下的仓皇之举,缺乏长远规划,首要目标仅仅是求得生存。 策略上诸葛亮或其追随者利用了早期南征打下的基础和在当地留下的良好声誉,而永历帝君臣在缅甸却显得准备不足,应对失当,反而激化了矛盾。 内部因素更是关键,南迁的蜀汉遗民或许相对团结,怀抱着共同的复兴目标,而南明小朝廷即便在流亡中,依旧内斗不休,无法形成合力。 在这样的对比下,那个“异日皇帝到此”的预言,对永历帝而言,或许更像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他确实应验了“皇帝到此”的部分,却没能带来任何希望,反而走向了彻底的终结。 永历帝死了,南明王朝彻底覆灭,成为一段悲情的历史注脚,而在缅甸,那些早先迁徙而来的蜀汉遗民及其后代,却在当地繁衍生息下来。 有说法认为,他们成为了后来缅甸民族构成的一部分,并将蜀汉文化、耕种技术等带到了这片土地。 至今缅甸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对诸葛亮的崇敬,甚至还有“孔明城”的遗址,被视为蜀汉影响力的物证,一个政权虽然消亡了,但它的血脉和精神,似乎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存续和融合。
正史里面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