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李弥指挥的金三角国民党残部袭扰云南边境。在功德林改造的王凌云说:“我和李弥交情很好,可以把我的左臂砍掉,空降过去,应该可以劝说他投降。” 王凌云和李弥的所谓“交情”,是两人在1944年滇西反攻时,协同作战过。滇西反攻的主力,是宋希濂的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远征军在滇西整训时,王凌云任军长的第二军、李弥任副军长的第八军,都隶属于二十集团军,在作战开始时,卫立煌为了加强十一集团军的实力,将第八军划了过去。 第二军、第八军都是标准的“中央军”,是除新一军、新六军外,首批列装美械的部队,属于后来的十三个“全美械军”序列。 第二军是从蒋介石的起家部队第一军分离出来的,属于“亲儿子”部队。该军本来隶属于胡宗南集团,由黄埔一期的李延年任军长,和第一军、七十四军、第五军列为军委会直辖的四个“攻击军”,有指定补充兵员的“师管区”。 第一军看似名气很大,但在补充美械时,却不如第二军优先,也未入列十三个“全美械军”。 河南小军阀出身的王凌云,能当上第二军的军长,这在杂牌将领中,是很难得的。如果有类似的话,也就黄百韬可以相比,但黄百韬的基本部队25军,虽也是“中央军”,但装备以日械为主,不论战斗力,只论装备水平的话,差第二军不少。 1947年12月,王凌云被任命为13绥靖区司令官,辖第二军、十五军、六十四军及大批民团武装,兵力达十万之众。 随着在各大战场的连战连败,兵力捉襟见肘的老蒋,将残存的兵力往黄埔嫡系将领手上倾斜。先是六十四军,在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组建时,被划了过去。 接着在淮海战役时,当王凌云带着13绥靖区部队从总部驻地南阳撤到襄阳后,老蒋一纸手令,将第二军调去沙市。当时,宋希濂以华中“剿总”副总司令的身份,正在给新组建的14兵团拼凑兵力,一眼就盯上了第二军。 据时任第二军军长的陈克非(黄埔五期生、浙江人)讲述,第二军未遭受大的损失,算上军部直属,全军兵力达四万之众,是老蒋残存嫡系部队中,军一级建制最全、战力最强的一支。 为了加强14兵团的实力,老蒋授意宋希濂,可“放心大胆的行事”。于是,宋希濂以强硬的手段,将第二军、十五军先后吞并。 成了光杆司令的王凌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王凌云听到消息,说宋希濂带着大队人马气势汹汹的杀来,以为是要对他下手,吓得带着百余亲随,一溜烟的跑去了四川。其实,这是王凌云多想了,宋希濂只是是带队路过,并无害他的想法。 王凌云逃到四川后,走了西南军政长官张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关系后,被任命为“川陕鄂豫四省边区挺进军”总司令。这个头衔听着挺唬人,其实王凌云的活动范围就在大巴山一带,归他指挥的部队,也就七、八千人。 成都解放后,王凌云拒绝了手下向解放军投诚的建议,带着手下逃聚在山上继续顽抗。 1950年1月,解放军进山的部队,将王凌云的残部包围、压缩在方圆不过三十里的狭小区域。 王凌云召集亲信商议对策,有人说:“王司令,共军已经把各个出口都封死了,我们不如投降吧。” 王凌云说:“我摸爬滚打多年,还能栽在共军手里?”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的了枪炮声。王凌云的这支部队,大都是收编的土匪游杂武装,军官不是土匪头子,就是袍哥头目,这帮人见大势已去,索性不去搭理王凌云,各自离开,或带着手下向解放军投降,或去寻找缝隙以便突围逃出。 王凌云见状,只得抛弃残部,他脱下军服,换上一件提前准备好的粗布衣服,趁着夜色往山下逃去。 不久后,王凌云被解放军抓获。被抓的过程,有两个说法。一是,王凌云化名“张克明”,躲到通江县的一个村庄,住在一个杨姓农户的家中。 为了隐藏身份,长期躲下去,王凌云向杨老汉提出娶他的女儿为妻,彩礼是十几根金条。杨老汉和女儿,对这个“准女婿”、“未婚夫”心生怀疑,普通人哪有这么多黄金? 杨老汉和女儿将情况反映给当地的解放军,解放军在甄别王凌云身份时,发现他很可疑,在带回去审问时,发现竟抓了一条“大鱼”。 王凌云的说法则是,他是在逃跑途中,路过通江县时,通江县的第三区区长刘九皋等人出于立功目的,把王凌云捆绑后送交给了解放军。 王凌云被抓后,在四川关押了大半年后,送去了北京功德林改造。王凌云在改造期间,还闹了一则趣闻。 云南解放后,第八军的残部一千多人,由团长李国辉带着跑去了金三角。台湾的老蒋得知后,派李弥过去“摘桃子”。李弥到后,在台湾运去了大批装备、人员的基础上,大肆扩充部队,将残军发展到三万余人。 李弥派遣武装,袭扰云南边境的消息,传到功德林后。王凌云去找管理所的干部,说可以仿照“王佐断臂”,将他左臂砍断,然后送去金三角。 王凌云信誓旦旦的说:“我和李弥交情很好,定可劝他投降。”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10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