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周总理请溥仪吃饭,席间,溥仪看了一旁的女子好几次,周总理注意到后,就笑道:“这是你的妹妹,你不认识了?” 溥仪这才明白为什么他会觉得这个女孩子眼熟,只是和他印象中妹妹的样子实在是判若两人,这让他有些不太确定对方的身份。 爱新觉罗-韫欢,溥仪的七妹妹,不过她并不喜欢叫这个名字,相比之下,她更喜欢自己取的名字,金志坚,意为她的意志比金子还要坚定。 韫欢出生的时候已经是1921年,那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但是她所成长的环境,却是和外界格格不入。 自她有记忆开始,身边就是奴仆成群,规矩森严,不可以有任何越矩,而随着她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两种不同的思想就仿佛在脑海中打架。 她不明白,为什么外和府里面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而她想要越过高墙,不再被规矩所束缚。 虽然从小就是以格格的身份接受的教育,但她的思维并没有被固化,她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对于哥哥溥仪,韫欢也是印象深刻,那是在1924年的时候,冯玉祥带兵冲进了紫禁城,将溥仪赶出了皇宫。 在见到溥仪的时候,他们全家都行了皇帝大礼,这一年的韫欢也才三岁,不记事的年纪,却对这件事情印象深刻。 更是清楚的记得当时溥仪脸上的表情,非常的冷漠,似乎他们这些人都不是他的亲人一样。 对于自己的哥哥,韫欢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她觉得自己的哥哥可怜,可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十分可恨。 尤其是当她得知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之后,韫欢对那些日本人是非常憎恨的。 她清楚的知道,日本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都做过些什么,可是她的亲哥哥,却选择了和那些日本人站在一起。 她不相信溥仪对那些日本人的打算的真的就一无所知,但是他什么都没有做,还任由着那些日本人打着他的旗号,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韫欢对一切都看得非常清楚,她想要做些什么,可每次都会被父亲阻止,在父亲载沣的眼里,韫欢就不应该出去抛头露面。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载沣的想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韫欢的管束也没有那么严格。 在1947年的时候,载沣创办了一所学校,而韫欢则缠着父亲要去学校里面教书。 这也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载沣同意了韫欢的请求,也是从那时候起,韫欢给自己取了一个汉人的名字,“金志坚”。 也是因此这次的经历,让韫欢下定决心从事教育行业,她身为女子,也更能看出女子的不易。 发现学校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男子后,韫欢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在1948年的时候得以实现。 她直接创办了一所专门招收女子的学校,让更多的女子可以上学,接受教育。 对于载沣来说,韫欢大概是他所有子女里面最不听话的一个了,不仅脱离了那些家族规矩,还和汉人通婚。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载沣也渐渐明白了,过去的只能是过去,事实就是,清朝已经不在了,他们这些人也不再是什么皇子皇孙。 1960年,溥仪刚被放出来没多久,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执念,愿意接受这个新的社会。 吃饭的时候,溥仪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在,韫欢虽然也和溥仪有过通信,但是两人长大后还没见过,溥仪对这个妹妹的感觉也是十分陌生。 在听到周总理的话之后,韫欢笑了一下,叫了一声:“哥哥。”溥仪这才确定了韫欢的身份。 相比于其他人,韫欢算是爱新觉罗家族活的比较清醒的一个,她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吗,其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赎罪。 一直到死前,韫欢才将那个压在心头许久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说:“我的家族,是中国历史的罪人。” 她看的太清楚了,也因此活的十分煎熬,而她能做的,就是为国家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来源:《皇族沧桑》
1967年,周总理打了一通电话给南京军区,开口就问:“你们到底招了多少娃娃兵?是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