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1875年,张作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困。父亲赌瘾难改,家徒四壁。14岁那年,父亲惹祸被仇家杀害,母子相依为命。
愤怒蒙蔽了张作霖的双眼,他和哥哥前去寻仇,结果哥哥被官府捕捉,母亲不得不卖断家资赎人救子。虽历经艰辛,张作霖心怀复仇,离家漂泊异乡。直到年少轻狂的他来到一座小镇,才终于遇上了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张作霖身无分文,只能游手好闲地乞讨度日。他发现这镇上有户地主家,慷慨收留穷乞之人。
于是他便屡次蹭饭,几乎成了门口的常客。直至有一日,主人的几名仆役看他太过理所当然,便将他围困痛打。这场面引来了当家主母的注意,不料这竟是一位资助不浅的寡妇。
她打量着这名身形单薄的乞丐少年,看到他的憨厚老实,一改最初的愤怒,不仅阻止了下人,更主动留他在家做工换衣食。饥肠辘辘的张作霖自然欣然接受。从那一刻起,命运为他开启了另一条崭新的道路。
如获重生的张作霖对寡妇孺慕有加,用心工作,尽显勤恳。他出人意料的勤勉刻苦赢得了主母的欢心。寡妇常常亲自为他缝补衣裙,甚至暗示他好青年后来有出息也就留在自己身边伺候起居。但张作霖内心渴望着重返故里,探望相依为命的母亲兄长。
就在张作霖服侍寡妇已有一年多的时候,他终于鼓足勇气向恩人辞行。寡妇虽不舍但也不便阻挡,只是拿出一笔路费嘱咐他今后保重。临别之际,张作霖写下一封千言万语,郑重向恩主保证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报平安,如后来有了好发展,定当优先孝敬她。
分离的道路注定艰辛。当年命运多舛的张作霖历经沧桑始终没有迷失方向。他怀着家国天下的志向加入军阵,循序渐进一步步做起。虽然环境艰苦,但他知晓自己有一份责任在身,无论如何也要勤恳好学、努力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作霖终于凭着过硬的本领和人格魅力成为了一方权傅。
然而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改变,张作霖始终没有忘记那位慈祥的寡妇恩主。权位再高,也从未在他心中超越那份基于人伦的大恩大德。他定期会派人给寡妇家传递消息,问候节礼,甚至暗中还委托修缮她的居所,供给生活起居。等到自己声威日隆权倾一时,第一件事便是请那位恩主入住自己位于首都的行宫。
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大宅里,恩主寡妇获得了比亲生皇妃还要好的伺候。张作霖从浔阳出身、生性淳朴,他尊敬备至地安排恩主的一切起居,严令所有下人绝对不能有丝毫怠慢。他会亲自照料恩主的膳食起居,特意要厨房按她的口味做出各种可口点心佳肴;还挑选了府中最体贴温柔的几位女眷,专门在旁伺候寡妇穿衣洗澡。
寡妇虽因出身卑微早已习惯了简陋生活,但终究无法习惯这等待遇。张作霖却是一味地卑躬屈膝,执意要她在晚年过上富贵慵懒的生活。他常对寡妇诉说当年那个落魄少年的故事,说明了恩情的来由。所以无论他的武功地位有多高,面对这位恩人时总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北伐战事一波三折,张作霖的权力也在动荡中时升时落。然而每每回到大宅,看那位慈眉善目的年迈恩主依然在绣花缝补,他就会想起本心。一度武力失利、备受质疑的张作霖最终凭着军事才能和纯朴助人的为人重新夺回军权。等他振作再起、成为呼风唤雨的奉系首领,依然没有忘记恩主的存在。
恩主寡妇就这样在张家行宫中颐养天年。她已年过八旬,但每每见到张作霖,都会感慨他已然是当年那个少年老成持重。等她那年生重病时,张作霖如临大敌,日夜不离左右,请求最优秀的名医亲自会诊。然而机缘造化,恩主终究是大限将至。她临终紧紧握住张作霖的手,叮嘱他一定要为民造福、行恩施惠,别忘了当年的身世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