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起兵反奉,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决,经人劝阻后,这些人被送到了天津李景林处关押。在11月的肃杀寒风中,东北大地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1925年11月21日,第三军团的副手郭松龄挥兵反奉,引发了一场震惊中原的兵变。
郭松龄原本是张作霖一手提拔重用的亲信,却在这一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缘于他对张作霖和杨宇霆日益不满。三天前,他在天津召集亲信刘伟、范浦江、霁云等人密会,表达了对张、杨二人的不满和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张学良得知郭松龄心怀不轨,亲自前往天津规劝。他对郭松龄说,如有什么不快,尽可去见张作霖诉说,他甚至愿意陪同并为两人斡旋。可郭松龄已铩羽而归,拒绝了张学良的好意。
实则,早在事先郭松龄就暗中与冯玉祥及李景林勾结,布下了三角反奉同盟的天罗地网。郭松龄原是张学良麾下第三军团的副手,若张学良意识到其阴谋,完全可将其生擒或软禁。可惜张学良与郭松龄交情深厚,未留心于此,在劝说无果后径自离开。
离开天津后,夜不能寐的郭松龄决定立马起兵,一面火速赶往滦州,一面以张学良军团长的名义通知第三军团向滦州集结。
21日中午,一场震惊军心的军事会议在滦州车站的一间大房内召开。郭松龄当众宣读事先准备好的"反奉宣言",要求众人在上面签字。面对会场内外戒备森严的武装卫兵,大多数军官只能选择签字。有赵恩臻、高维岳等四师长和三十余人拒绝签字,郭松龄一挥手即让卫兵将他们控制,关进隔壁房间。
"我们这样做,在外人看来就是造反,若失败难免一死。"郭松龄沉痛地说。他妻子韩淑秀高声回应:"军长若死,我也不会活。"
次日,郭松龄正式通电反奉,条件无情:要求奉军放弃关外地盘、张作霖下野、惩处杨宇霆,并让张学良主持东北军政。
张作霖一度怀疑幕后黑手是张学良,确认无关后才松了口气。可他焦头烂额,孙传芳已在东南吹响反奉号角,郭松龄的反扑更是雪上加霜。
23日,郭松龄宣布编为"东北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刘伟、范浦江等亲信任军长,宋九龄任前敌总指挥,邹作华任总部参谋长兼炮兵指挥官。
起兵之初,郭松龄本欲将赵恩臻等三十余人处决,邹作华说:"若全杀了,恐怕会影响军心。"经过思虑,郭松龄决定将他们押送天津由李景林看管。这时路过滦州的奉军督办姜登选遭郭松龄诱捕后枪杀,震惊军心。
就连与郭松龄勾结的李景林也认为此事做得不地道,索要尸体以殓。见郭军向山海关逼近,张学良数度亲笔信劝阻无果。
郭松龄提出谈判条件:张作霖下野,张学良出国考察,由他主持东北,等经营好了再交还。原本的诺言早已不攻自破。
张学良放弃劝阻,改为散发传单,声称郭松龄是盗用他名义起兵。11月28日,郭军攻陷山海关后连战告捷,占领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
就在此时,反奉"三角同盟"出现裂痕。冯玉祥的国民军向直隶挺进,与李景林部队大战。张作霖见状,让张宗昌派兵增援,并汇给李景林五十万军费。李景林一改往日勾结态度,把存在天津准备运往郭军的七万套冬装扣下。
郭军后方大门洞开,郭松龄不得不让魏益三率两万余人留守山海关一线,自己只带四万人继续前进。到新民县巨流河时,只剩下四万余人。可当面阻击的奉军已达六万之众。起兵之初,势如破竹的郭军,在巨流河前最终兵败如山倒。
尾声是,张作霖为了避嫌,将关押在天津的师长们送往旅顺。郭松龄背水一战后仓皇逃往沈阳,最终被迫流亡国外。
东北沃野复归寂静,但这场腥风血雨为往后张作霖被谋杀埋下了伏笔。郭松龄的起兵给张学良上了一课,也为日后张学良发动"六馆事变"奠定了基础。这滴滴热血终将引爆东北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革命史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