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29 11:48:40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苏州老潘家祖上是从安徽迁过来的大户,家里几代人都当过大官。要说这潘家最出名的,当属他们家那些堆成山的古董宝贝。 光是青铜器就能摆满三间大屋,更别说那些宋元字画了,可到了1925年,当家的潘祖年病得只剩一口气,家里男丁死的死、病的病,连过继来的孙子都早早就没了。 老爷子临终前做了件不寻常的事,他把旁人都撵出去,单留下守寡两年的孙媳妇丁氏。 二十岁的小媳妇穿着素布褂子跪在床前,听老人喘着粗气说:"咱们家那些老物件,比命根子还金贵。 你要应我两件事:头一件守着潘家别改嫁,第二件护住那些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丁氏抹着眼泪点了头,这一诺就押上了大半辈子。 送走老爷子第二天,丁氏就把自己名字改成了潘达于,街坊们都说这姑娘轴,年纪轻轻守活寡不说,还往身上揽这么重的担子。 可他们不晓得,潘家地窖里藏着两尊半人高的青铜鼎,光是鼎身上刻的古文字就有四五百个。更别提那些藏在夹墙里的字画,随便扯张纸出来都够买下半条街。 日本人打过来那年,苏州城乱得像开了锅的粥,潘达于天没亮就爬起来,带着几个老伙计把字画卷成轴往乡下运。 那两尊千斤重的青铜鼎实在挪不动,她咬着牙花大价钱请来工匠,在祖宅堂屋地下挖了三米深的坑。 临封土前,她给两个工匠家里各送了二十担大米,还撂下话:"你们家老小吃喝我管到闭眼那天,可要是走漏半点风声......"话没说完,老工匠就扑通跪下了。 鬼子兵闯进潘家那天,带队的军官鼻子比狗还灵,他们在宅子里东敲西砸,刺刀把青砖地戳得满是窟窿。 潘达于领着全家老小跪在院子里,听着屋里叮咣乱响,后背上汗湿了又干。 有个小兵抡着铁锹要往堂屋挖,她突然扯着嗓子喊:"太君!那底下埋着老祖宗的棺材!"日本人到底讲究这些,啐了口唾沫转身走了。 等仗打完了,上海来了个穿西装戴金丝眼镜的洋买办,开着汽车堵在潘家门口,这人翘着二郎腿说:"潘太太,您开个价,那两尊鼎我包圆了,保您后半辈子吃香喝辣。" 潘达于端着茶碗眼皮都不抬:"您要买鼎?巧了,昨儿南京政府刚派人来说要收去当痰盂呢。"噎得那买办脸都绿了。 1951年开春,潘达于做了件震动全国的大事,她给上海博物馆写了封信,说要捐鼎。博物馆的人来抬东西那天,街坊们挤在巷子口看热闹。 四个壮汉喊着号子才把蒙着红布的青铜鼎搬上卡车,潘达于攥着块蓝布帕子站在门廊底下,看着卡车突突突开远了,这才转身回屋喝了口凉茶。 后来听博物馆的人说,这两尊鼎是西周传下来的重器,上头刻的字能解开好些历史谜团。 国家要给潘达于发奖状、发奖金,老太太摆摆手说:"搁我手里顶多是传家宝,交给国家才是正经去处。"转身又把家里藏的二百多件字画捐了个干净。 潘家老宅现在改成了纪念馆,玻璃柜里摆着潘达于穿过的素布褂子。 来看的人总爱问:"这老太太图个啥?"讲解员就会指着墙上发黄的照片说:"瞧见没?当年鬼子刺刀离她胸口就差三寸,人家眼皮都没眨一下。有些人守的是物件,她守的是中国人的骨气。" 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1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