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治中因家中困难,便让儿子去傅作义家借钱,傅作义听后立即拿出500银元,后来,周总理得知后,立即写了一封道歉信,并派人送去了6000元。 张治中是谁?1890年出生在安徽巢县,年轻时进了保定军校,后来在黄埔军校当教官,跟蒋介石关系铁得很,是蒋的“八大金刚”之一。北伐战争、淞沪抗战,他都立过功,特别是1932年和1937年两次抗击日军,名声不小。不过1938年长沙大火的事让他背了锅,烧城阻敌却失控,搞得自己被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他一直主张国共合作,和平解决问题,所以1949年被蒋介石派去北平谈判。 谈判没成,他却留下了。为什么?他看清了国民党大势已去,也相信新中国能带来和平统一的机会。可留下归留下,生活一下子就窘迫了。身份变了,收入没了,家里开支却没少。他不想麻烦政府,毕竟那会儿领导人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于是想到找傅作义借钱。傅作义也是国民党降将,刚投诚不久,跟张治中算有点交情。 张治中让儿子张一纯去找傅作义。傅作义这人挺仗义,听说是张治中家困难,立马拿了500银元出来。这500银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能解燃眉之急。张治中拿到钱,心里踏实了不少,但这事没完。傅作义后来跟周恩来聊起这茬,周总理一听,觉得不对劲。 周恩来为啥要管这事?张治中毕竟是国民党过来的高官,留在北平等于投诚,共产党得给他个交代,不能让人寒心。周总理知道后,马上安排人送了6000元过去,这笔钱比傅作义给的多得多,算是安家费。更难得的是,他还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没及时关心张治中的生活,挺抱歉的。这6000元在1949年可是一大笔钱,普通工人一年工资也就几百块,张治中一家靠这钱缓过劲来。 这事看出啥?共产党对张治中挺重视,不光是钱的事,更是用行动表明态度:你选择了我们,我们不会让你吃亏。周恩来的道歉信也不是客套,是真觉得没照顾好“新朋友”,有点自责。 要说张治中这人,经历真不简单。早年在军校毕业后,他辗转滇军、桂军、川军,攒了不少实战经验。1924年进了黄埔军校,跟蒋介石搭上线,从此平步青云。北伐时他带兵打仗,功劳不小。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带着第五军跟日军硬碰硬,拼得很凶。1937年淞沪会战,他又是主力指挥官,虽然上海丢了,但没人能说他不尽力。 可长沙大火这事确实是个污点。1938年,日军逼近长沙,他怕城池被占,下令放火烧城,想搞焦土政策。结果火烧大了,烧毁半个城,百姓损失惨重,他也因此被蒋介石问责。不过他主张国共合作的心没变,抗战后多次参与和谈,1949年更是直接留在北平,等于跟过去彻底切割。 张治中留下后,新中国刚成立,他就被委以重任。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后来又去西北当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特に在新疆和平解放中,他出了大力,写信劝陶峙岳和包尔汉投诚,让新疆没怎么打仗就回归了。这事干得漂亮,证明他真心想为新中国出力。 1954年,他当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参与了宪法草案讨论。后来又升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地位不低。不过1966年文革开始,他因为国民党背景被红卫兵盯上,周恩来赶紧把他送到北戴河保护起来,还派军队守着。情况乱了,他就化名“林友文”住进301医院。1969年,他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周恩来亲自参加了告别仪式,还安排照顾他家人,拨了5万元支持。 张治中借钱这事,表面看是生活小插曲,其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新中国刚起步,百废待兴,像张治中这样投诚过来的人,共产党既要用好他们,又得安抚到位。傅作义给500银元是个人情谊,周恩来送6000元是国家态度,俩人一对比,能看出共产党拉拢人才的决心。 再说张治中的选择,他留在北平不光是个人决定,也影响了局势。他是国民党高官,投诚后带动了不少人,像傅作义、陶峙岳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受他影响。这说明啥?那时候和平统一的吸引力真不小,连张治中这样的老将都愿意放下过去,加入新阵营。 张治中这辈子挺矛盾,国民党时期他是蒋介石的亲信,打过硬仗,也犯过错。到了新中国,他又成了建设者,为和平出力。他不像有些人翻脸不认人,也不像某些投机分子光想着捞好处。他是真的信和平统一这条路,才会在1949年做出那么大的决定。 他去世后,周恩来对他的评价挺高,说他是“从旧军阀转变过来的爱国者”。这话不假,张治中跨越国共两党,活出了自己的原则。他的故事接地气,也有点传奇色彩,值得琢磨。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10评论】【51点赞】
祖国的红星
1949,1普工几百块月工资,[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