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搂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留下了一句让人揪心的话。她叮嘱孩子们,如果将来能见到他们的父亲,就转告他:她没有辜负党,她很想他,只是再也帮不了他了。 杨开慧190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杨昌济是个思想开明的学者,对她影响很大。她小时候就跟着父亲读书写字,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她也随家人搬到长沙,正是在这段时间,她第一次见到父亲的学生毛主席。那时的毛主席还是个瘦削的年轻人,穿着朴素,常跟杨昌济聊国家大事。 1918年,杨昌济去了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家人北上。她常去北大旁听,接触到很多新思想。毛主席这时也在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两人开始有了更多交流,聊哲学、聊国家前途。1920年初,杨昌济病逝,她跟着母亲回长沙,继续读书。同年冬天,她和毛主席在长沙结婚。婚礼很简单,就是亲友聚在一起吃顿饭,没什么排场。 婚后,杨开慧跟着毛主席投身革命。他们生了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一家人生活颠沛流离,住过上海、武汉、广州,房子都是租来的,条件很简陋。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帮毛主席抄文件、做革命工作。1921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党组织里负责机要工作,经常深夜送信、传消息。她还跟着毛主席去韶山搞农民运动,走村串户,了解老百姓的苦。 日子过得苦,但她从没抱怨。局势越来越乱,她在长沙板仓的家里被敌人抓走,连同大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一起被押到陆军监狱。敌人想让她写声明脱离共产党、背叛毛主席,她死活不干。11月14日,她被允许跟三个孩子见最后一面。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活不下了,就留下了那句遗言。她告诉孩子们,她没做对不起党的事,她很想念毛主席,但只能到此为止,希望他保重身体。第二天,她在浏阳门外被处决,时年29岁。 杨开慧牺牲后,三个孩子的生活成了问题。她妈妈向振熙先把他们接过去养。1931年春节,舅妈李崇德带着孩子们去了上海,路上颠簸得很。为了安全,他们改了名字,住进地下党办的幼儿园。可没多久,幼儿园因为敌人破坏关了,三个孩子流落街头,吃不饱穿不暖。小儿子毛岸龙得了重病,没钱治,死在上海。毛岸英和毛岸青亲手埋了弟弟,后来被好心人收留,日子还是苦得不行。1935年,毛岸青被人打伤,毛岸英带着弟弟跑出去,差点没活下来。直到1936年,地下党找到他们,把他们送去了苏联。 毛岸英长大后回国,1950年去母亲墓前祭拜。同年,他上了抗美援朝战场,结果牺牲了,葬在杨开慧墓旁。毛岸青也回国,身体一直不好,做了些翻译工作,1960年代去世。三个孩子,命运一个比一个惨,杨开慧的牺牲像是压在他们身上的石头。他们小时候的苦,多少跟母亲的选择分不开。 杨开慧这辈子不长,但活得硬气。她从一个书香小姐,变成了革命者,最后用命守住了信念。她跟毛主席的感情是真的,但革命的路太苦,她没等到胜利那天。她留下的那句话,既是给丈夫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参考资料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14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搂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留下了一句让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28 17:58:50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