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1994 年,日本电装公司的工程师腾弘原捣鼓出了二维码。 当时他压根没想到,这个自己觉得简单到没必要申请专利的小发明,二十年后会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变成大家生活里离不了的东西。 同样是二维码,在日本和中国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子。 要说二维码为啥能火遍中国,其实靠的是两股劲儿:一方面搞技术的人想创新、方便大家生活;另一方面商家也想多赚钱、提高效率。技术理想碰上商业需求,这二维码自然就火起来了。 腾弘原是个纯粹的技术控,他发明二维码,一开始就是为丰田汽车解决零件管理的难题。 那时候普通条形码存不了多少信息,根本应付不了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工作。腾弘原带着团队一顿操作,愣是把信息存储量提高了 250 倍。但在他眼里,二维码不过是个解决问题的工具,没啥好炫耀的。 他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对能不能靠它赚钱压根不关心。甚至觉得这玩意儿十年后就没人用了,连专利都没申请。这么理想化的想法,也让他错过了靠技术赚大钱的机会。 跟腾弘原的 “无心之举” 不同,中国对二维码可是主动 “栽培”。2005 年,工程师王越在日本工作时,就发现二维码有大用处,赶紧把技术带回国内想推广。 可惜那时候国内手机网络不发达,大家对二维码也不熟悉,根本没人用。 直到 2012 年,事情才有了转机。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移动互联网也开始爆发,二维码终于等到了春天。 中国移动和银河传媒先试水,证明了二维码确实能赚钱。真正让二维码彻底火出圈的,还得是 2013 年微信推出的 “扫一扫” 功能。 靠着几亿用户和强大的社交属性,微信让二维码一下子火遍全国,付款、加好友、线上线下办事全都能用,成了连接虚拟和现实的桥梁。其他互联网公司一看,也纷纷跟风,二维码的地位就更稳固了。 现在走在中国大街上,二维码随处可见,小到路边摊,大到商场,共享单车、餐厅点餐都得靠它。 它不仅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也给商家带来了不少收益。要是当初腾弘原申请了专利,中国每年说不定得交一大笔专利费。多亏他没申请,让二维码成了开放的公共技术,才成就了中国二维码市场的繁荣。 信源:人民网
又拖延了,早就知道这样的结果,老许还是心急了一点。老许直播时说,这个月要开会。
【8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