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东北抗联将领于天放在黑龙江绥棱县被日军抓捕,后来,他夜里借口上厕所,用烙铁狠狠砸向看守的日军,这时另一个叫赵忠良的抗联战士也冲了上来,他们的结局如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的东北,寒风裹挟着大雪,覆盖了黑龙江绥棱县的山野,抗日联军三路军高级干部于天放,肩负着检查救国会工作的重任,悄然潜入宋万金屯。 这位清华大学出身的读书人,自九一八事变后便弃笔从戎,投身抗击日寇的烽火前线,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这一年冬天的雪夜悄然降临。 腊月里的宋万金屯,村民们正猫冬取暖,谁也未曾料到,抗联队伍中潜藏的叛徒将于天放的行踪出卖给了日军,日军迅速出动,趁着夜色将村庄团团围住。 于天放寡不敌众,被捕后先被押往庆安监狱,次年初又被转移至北安宪兵监狱,日军深知于天放是抗联的重要人物,妄图通过他撬开抗联的情报网络。 北安监狱的牢房阴冷潮湿,窗户上结着厚厚的冰霜,隔绝了外界的景象,日军起初对 于天放采取怀柔策略,给他提供白面馒头和单间牢房,甚至安排伪满高官劝降。 然而于天放心如明镜,清楚这是敌人的诱降伎俩,他表面上接受食物以养精蓄锐,暗中却将多余的饭菜分给狱中的抗联战友,保持着革命者的信念。 当怀柔无效,日军撕下伪装,露出了狰狞面目,审讯室里,鞭打、辣椒水、烙铁炙烤、铁钉刺手指,种种酷刑轮番上阵,电刑的剧痛让于天放多次昏厥,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未吐露一句有关抗联的机密。 他的坚韧让日军束手无策,只能将他继续关押,等待他精神的崩塌,然而于天放并未屈服,他在狱中暗暗筹划逃脱,1945年4月,一场大风刮开了牢房窗户的冰层,于天放终于得以窥见监狱外的景象。 他注意到对面一座不起眼的小灰楼,经狱友告知,这是北安火车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发现让他摸清了监狱的方位,为越狱计划奠定了基础,他开始留意牢房内的每一件物品,最终盯上了俄式火炉上的小铁门,这块半斤重的铁轴可以拆卸,成了他手中唯一的“武器”。 于天放细心观察看守的作息,发现名叫石丸兼政的日本兵值夜时最为松懈,1945年7月初,抗联二路军干部赵忠良被捕入狱,两人在放风时确认了彼此身份,迅速达成默契,决定联手越狱。 7月11日深夜,机会终于来临,于天放借口腹痛要上厕所,大声呼喊石丸开门,石丸骂骂咧咧地打开牢门,毫无防备。 于天放瞅准时机,抽出藏在身上的铁轴,猛地砸向石丸的后脑,石丸应声倒地,但仍试图挣扎喊叫,赵忠良如猛虎般扑上,掐住石丸的脖子,两人合力将他制服,血迹溅满了地面。 他们从石丸身上摸出钥匙,迅速打开两道铁门,却发现第三道门无法开启,情急之下,他们找到一扇未装铁栅栏的窗户,翻窗逃出监狱。 夜色深沉,凉风灌入胸膛,追兵的犬吠声在身后渐渐远去,两人按计划分散逃亡,于天放钻进了城外的苞米地,消失在黎明的薄雾中。 日军震怒,封锁北安全城,悬赏通缉于天放,甚至威胁屠村逼迫百姓交人,然而,东北的乡亲们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选择,有的村民悄悄将苞米饼塞进草垛,有的在岔路口故意留下误导的足迹。 最惊险的一次,日军搜查到于天放藏身的窝棚前,邻居大婶灵机一动放出鸡群,扑腾的鸡群引开了敌人的注意,百姓们用朴实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守护着这位抗联英雄。 于天放昼伏夜出,靠野草和生土豆充饥,喝沟里的污水解渴,腿伤和酷刑留下的创口让他举步维艰,但他从未动摇寻找队伍的信念。 1945年8月15日,他终于抵达讷谟尔河南岸的一个村屯,迎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村民们走上街头狂欢,于天放热泪盈眶,加入了庆祝的队伍,他成功归队,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赵忠良的去向记载甚少,疑似随部队南下作战,而于天放的传奇并未就此结束,解放后,他担任黑龙江省副主席,并投身教育事业,管理哈尔滨的大学,将抗战时的坚韧与智慧转化为治学育人的力量。 北安监狱如今已改为纪念馆,那块砸向日军看守的铁炉门轴静静陈列,暗红色的痕迹诉说着当年的血与火。 于天放的故事,是抗联将领智勇双全的缩影,也是东北百姓与抗联血肉相连的见证,他用铁轴砸开的不仅是监狱的铁门,更是民族不屈的希望之门。 七十多年后的北安街头,老人们仍能指认出于天放藏身的水井和翻墙的豁口,纪念馆的讲解员每每讲到那惊心动魄的越狱一幕,听众无不屏息凝神,这位从清华学堂走出的硬汉,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英雄,能文能武,骨头硬得让敌人胆寒。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北法学习】黑龙江红色保密故事:秘密逃出牢门》
1939年,鲁雨亭率领900多名新四军,包围了大房庄据点里面的40多名日军。日军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