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林徽因披头散发地对着她母亲哭喊:“疯子!是你!弄得我生不如死,你不配有孩子!不配!”她母亲震惊之余,眼泪簌簌而落。 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学与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林长民是学术型的传统士大夫,母亲何雪媛则出身浙江嘉兴的一个小作坊家庭。 虽然家庭背景并不如同父亲家那般优越,何雪媛却因父母的偏见和家庭观念的束缚,早早便体验到了生活的不易。她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孩,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使得她性格中留有许多阴暗面,也为她后来的母女关系埋下了隐患。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教育上对她的关爱深厚,他支持她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并且带她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林徽因天赋异禀,涉猎广泛,从建筑到文学、艺术,她在各个领域都展现了出色的才华。 她的一生,始终在追求艺术和思想自由的道路上,前行不止。而她的母亲何雪媛,却始终无法理解她的追求,且在对待她的教育和性格塑造上,与父亲的开明教育有着极大的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徽因逐渐感受到母亲对她深深的压迫。何雪媛的传统观念,使得她对林徽因的独立思想产生了强烈的排斥与敌意。母亲的态度,常常让林徽因感到无比痛苦,但她一直希望能改善母女之间的关系。 1936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徽因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那一年,林徽因从心底的压抑与痛苦中爆发,她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当她对着母亲崩溃大喊:“疯子!是你!弄得我生不如死,你不配有孩子!不配!”这段话如同炸雷般在院落里回荡。 这一幕的发生,标志着她与母亲关系的崩塌。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充满了长期压抑的痛苦与怨恨。在她眼中,母亲何雪媛的偏见与愚昧,早已将她从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轻女性,逐步推向了一个充满绝望的深渊。 何雪媛与她之间的差距,远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而是她们在理念、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鸿沟。 母亲的压迫,不仅仅体现在言辞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她无法理解林徽因追求艺术、追求自由的渴望,甚至对她的才华与学识表示不满与敌视。 何雪媛常常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林徽因身上,甚至恶言相向:“你是个男孩该有多好!”这些冷酷的话语,深深伤害了林徽因的心。母亲的责难让她感到自己像是一个被错误生出来的“怪物”,她的存在,似乎成了母亲无法摆脱的阴影。 而这一切的根源,也许正是何雪媛从未有过的自我认同感。她一生为家庭而活,承受着父权与封建思想的压迫,最终在丈夫和母亲的夹缝中,迷失了自己。 她对女儿的控制与限制,正是她无意识地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与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对于林徽因而言,这份沉重的母亲情感,成了她一生最无法摆脱的枷锁。 尽管母女二人始终未能真正和解,林徽因仍然尽力在母亲身边尽孝。她决定将母亲接到自己家中,希望以此改变他们关系的紧张与冷漠。林徽因希望母亲能够看到自己成就的一部分,能够感受到她的爱与关怀。 可是,事与愿违,母亲的性格与对她生活方式的抗拒,始终无法改变。 这种长年累月的情感压迫,使得林徽因的内心积压了太多的失望与痛苦。她与梁思成的婚姻本该是一段美满的爱情故事,但林徽因始终无法摆脱母亲所带来的阴影。无论她多么努力地去弥补、去包容,母亲那份深深的怨恨与不理解,始终无法改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徽因病重。她仍然紧握着丈夫梁思成的手,恳求他在她死后继续照顾母亲。或许这是林徽因内心深处最后的妥协——即使她与母亲的关系早已无法修复,她依然无法完全割舍母亲的存在。 在生命的尽头,林徽因依然希望母亲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照顾,得到一些安慰。 1955年,林徽因因病去世,年仅51岁。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的成就与影响,依然在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与母亲之间的悲剧关系,虽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但却也揭示了许多时代的苦难与女性的挣扎。 回首林徽因和何雪媛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两代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迷失与挣扎。何雪媛这一代女性,受困于封建与传统的桎梏,始终未能找到自我。 她一生为家庭、为丈夫、为孩子而活,却从未能真正活出自我。而林徽因,尽管受过新式教育,渴望自由与独立,却也在母亲与家庭的束缚中,无法完全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 虽然他们的命运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但林徽因的一生却为后世女性树立了一个勇敢追求理想与独立的典范。 通过她的故事,我们或许能看到,不论生活如何压迫我们,如何让我们感到无助与绝望,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一种力量去面对困境,去改变命运。
一直以为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是无可挑剔的,现在却发现,原来只是自己读书太少了。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