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枇杷400元!”4月27日,四川龙泉山,几个游客来游玩,看到面前的枇杷,金黄金黄的,很是诱人,他们就摘了两颗尝鲜,结果果农大娘出来了,逮住他们不让他们走了,让他们赔400元,两颗枇杷要赔400元,游客不乐意了,大家拉扯争吵起来。 “摘一颗赔100!今天不拿钱别想走!”4月26日,成都龙泉山景区入口处,60多岁的张桂芳(化名)大娘死死拽住游客小李的背包带,愤怒地说道。 当天上午10点,小李(化名)和朋友在景区闲逛时,被路边金黄的枇杷吸引。“看着像野生的,就顺手摘了两颗。”小李事后解释。可他刚把果子塞进兜里,就被蹲守在果园旁的张大娘逮个正着。 张大娘立马掏出手机拨打110,同时死死拉住小李:“去年被偷了300多斤,今年专门守着!”小李试图挣脱:“这果子还没熟,市场价最多1块钱一个!” 围观游客越聚越多,有人拍照发抖音:“果农狮子大开口,两颗枇杷值400?”民警赶到时,双方已拉扯近20分钟。张大娘的手指深深掐进小李背包带,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 经警方调解,小李最终赔偿30元。但张大娘仍不甘心:“去年卖枇杷赚的钱还不够买化肥,今年再被偷,全家喝西北风?”她的哭诉让现场不少人沉默。 龙泉山是成都著名的“大五星”枇杷核心产区,1.5万亩果园年产6299吨枇杷,占全区产量的88.9%。但这片“黄金果园”背后,藏着果农的心酸: 损失数据:2023年当地农业报告显示,游客私摘导致年损失超百万元,仅张大娘所在的村就有12户果农因偷摘破产。 生存困境:张大娘全家5口人守着3亩果园,去年丰收季却因游客偷摘损失8000元,相当于她3个月的生活费。“果子被偷了卖不上价,只能烂在地里。” 警示牌失效:几乎所有果园都挂着“偷摘赔偿”的牌子,但游客仍视而不见。张大娘说:“去年有个游客摘了5颗,只赔了50元,我连农药钱都没捞回来。” 400元索赔是“敲诈”还是维权? 张大娘认为,警示牌是“明码标价”。“我提前说了规矩,游客违反就要认罚。”当地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未成熟枇杷成本价约5-10元/斤,按此计算,两颗青果成本不足1元,但果农主张“惩罚性赔偿”。 小李觉得冤枉:“我以为是景区公共果树,谁知道是私人果园?”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184条,赔偿应按“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未成熟果实可参考成本价,400元明显超出合理范围。 像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22年浙江草莓私摘事件中,法院判赔实际损失3倍;2023年重庆枇杷案中,偷摘14公斤仅赔市场价。此次调解结果更接近行业惯例。 事件曝光后,网友炸锅:“穷山恶水出刁民”还是“游客没素质”?评论区吵翻: 有网友说“果农一年到头不容易,偷摘就该重罚!而且警示牌写得清清楚楚,自己伸手怪谁?” 还有网友说“400元够买100斤枇杷了,这是敲诈!况且是景区标识不清,游客有啥错?” 还有网友提出建议;“建议景区统一管理,开放付费采摘,双赢不好吗?” 事件发酵后,当地政府迅速行动:4月28日起,龙泉山景区增设300块“私人果园禁止采摘”标识,安排巡逻队定期巡查。农业部门组织法律讲座,教果农如何合法维权,避免“天价索赔”激化矛盾。 成都计划投入500万元,在景区周边试点“付费采摘+农家乐”模式,帮助果农转型。 这场因两颗枇杷引发的纠纷,最终以30元赔偿收场,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游客陶醉于田园风光时,是否想过果农弯腰施肥的艰辛?当果农愤怒索赔时,是否意识到法律的边界? 正如张桂芳大娘在调解后说的:“我不是要讹钱,是想让大家知道,农民的血汗不能白流。”而小李也反思:“以后出门,真得多长个心眼。”或许,这就是这场闹剧最珍贵的“赔偿”——让更多人学会换位思考,在山水之间,守住文明与法治的底线。 信源:新浪新闻
“两颗枇杷400元!”4月27日,四川龙泉山,几个游客来游玩,看到面前的枇杷,金
游戏人生乐无穷
2025-04-28 11:57:45
0
阅读:815
用户16xxx98
这玩不好吃,
打酱油的
本来就不该摘…
用户58xxx43
已经谈成本了,那就好好谈谈,我雇人在这边看守是不是要成本,我也不要你赔偿琵琶钱,你就把这工资结一下,从上一个逮到的,到现在工资。
随遇而安
路边到处都有卖,自己贪便宜上人家树上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