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炮弹击中志愿军炮兵阵地,谭朝志大怒,一连打出77发炮弹,把敌人都

我心凛雨 2025-04-28 09:59:26

1951年,美军炮弹击中志愿军炮兵阵地,谭朝志大怒,一连打出77发炮弹,把敌人都给打懵了:“莫非是援军来了?” 1951年10月3日清晨,朝鲜天德山的天空被美军战机的轰鸣撕裂。数十架F-80战机低空掠过,投下成片的炸弹,山谷间火光冲天,泥土与碎石被炸得四散飞溅。山脚下,77辆M4谢尔曼坦克的履带碾压着冻土,伴随两个美军师的步兵,朝志愿军345.6高地发起猛攻。 硝烟弥漫中,一门隐蔽在山腰木屋里的M2式105毫米榴弹炮悄然待命,炮口正对山下的必经之路。 这门炮的操纵者,是志愿军炮兵2师29团的班长谭朝志。就在半小时前,一枚美军炮弹精准击中阵地旁,震得木屋的梁柱吱吱作响。战友汪万泗被弹片击中,鲜血染红了炮架,昏迷不醒。 谭朝志咬紧牙关,耳边回荡着前线步兵的呼喊:“炮火支援!快!”他低头一看,炮弹只剩三枚,远不足以压制蜂拥而上的敌军。关键时刻,他扭头对身旁的高寿南喊道:“去搬弹药,快!”高寿南二话不说,扛起空弹药箱冲向百米外的弹药堆。 这一刻,谭朝志独自面对偌大的榴弹炮,汗水混着硝烟滑过脸颊。他深知,天德山是志愿军的生命线,北面是开阔地,一旦失守,美军坦克将如洪水般席卷后方防线。他必须让这门炮继续咆哮,哪怕只有他一人。 木屋外,敌机的轰鸣再度逼近,谭朝志屏住呼吸,缩在炮架旁。美军飞行员显然察觉到山腰的异样,炸弹如雨点般砸下,木屋的伪装树枝被炸得七零八落。一枚炸弹在十米外爆炸,冲击波震得谭朝志耳鸣不止。他咬紧牙关,等待敌机掉头离开的瞬间。就在这时,高寿南踉跄着跑回,肩上扛着一箱百余斤的炮弹,满脸泥土,嘴角渗着血。他摔倒在地,喘着粗气说:“班长,够你打一阵了!” 谭朝志迅速起身,检查炮弹,却发现高寿南的背上已被弹片划出几道血痕。 谭朝志的心猛地一沉:高寿南还能坚持多久?炮弹还能撑到援军到来吗?更要命的是,美军步兵已在山下集结,准备新一轮冲锋。如果火力中断,前线的弟兄们将面临灭顶之灾。 他迅速校准炮口,装填炮弹,眼神如鹰般锁定山下的敌群。就在他拉动炮闩的刹那,远处又传来战机的轰鸣——美军显然不打算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这门孤零零的榴弹炮,能否再次扭转战局? 谭朝志深吸一口气,右臂夹住一枚炮弹,左手熟练拉开炮门,将沉重的弹体推入炮膛。M2式榴弹炮需三人配合——一人装弹、一人瞄准、一人开炮,但此刻,他必须一人完成所有步骤。凭借平日苦练的技艺,他迅速调整仰角,对准山下密密麻麻的美军步兵。炮弹出膛,划破长空,精准落在敌群中央,炸起一片火光与尘土。 美军阵型瞬间大乱,数十人被炸倒,后方的指挥官惊愕地举起望远镜,喃喃道:“这火力……是援军来了?” 谭朝志没有停顿。他知道,每一发炮弹都是前线战友的希望。他以惊人的速度重复着装弹、瞄准、开炮的动作,汗水浸透了棉衣,手掌被炮闩磨得血肉模糊。 木屋内,炮弹爆炸的热浪烤得他脸颊发烫,但他浑然不觉。山下的美军被接连的炮火打得晕头转向,冲锋的势头被彻底压制,纷纷寻找掩体躲避。 与此同时,高寿南在弹药堆与木屋间来回奔跑。美军战机的轰炸让山路变得坑洼不堪,他每迈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一次,敌机投下的炸弹在附近爆炸,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弹药箱砸在胸口,他咳出一口血,却迅速爬起,拍掉身上的泥土,继续搬运。百余斤的弹药箱压得他肩膀几乎失去知觉,但他咬紧牙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班长的炮哑火。 中午时分,美军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集中火力摧毁山腰的炮兵阵地。十几架B-26战机呼啸而至,投下密集的炸弹,木屋周围的伪装几乎被炸光。谭朝志敏锐地察觉到危险,每次敌机接近,他便暂停开炮,藏在炮架后,等待烟尘遮蔽视线后再继续射击。这种“打一炮换一地”的战术让他成功规避了敌机的侦察,但也让他的体力迅速透支。 下午四点,志愿军的援军终于抵达天德山。密集的枪声与炮火重新点燃了阵地,谭朝志和高寿南瘫坐在木屋旁,筋疲力尽。谭朝志的手掌血肉模糊,高寿南的背上伤痕累累,两人对视一眼,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 战后,谭朝志荣立一等功,回国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高寿南也因英勇表现获上级嘉奖。他们的故事,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志愿军英雄的缩影。 天德山战役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体现了志愿军以弱胜强的精神。据战史记录,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多次利用缴获的美军装备反制敌人,M2式榴弹炮因其可靠性和威力,成为志愿军炮兵的“杀手锏”。谭朝志和高寿南的配合,展现了志愿军严密的组织性和顽强的意志力。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志愿军的英勇抗争为祖国赢得了和平与尊严。 天德山的炮声早已远去,但英雄的身影永不磨灭。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我心凛雨

我心凛雨

一腔热血 骨子里带着点隐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