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爱玲因为身上满是跳蚤而频繁搬家。四年之内,她竟然搬了180多次家。直到她去世后的一周,才被发现她的死因。她的卫生间堆满了纸巾,房东甚至称她有精神问题。 张爱玲,这位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其才华从小便显现无疑。出生于上海的张爱玲,幼年便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她15岁时便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这在当时无疑是令人惊讶的成就。 张爱玲的文学风格深刻而独特,她笔下的作品常常探索人性中的复杂与悲凉,尤其擅长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早期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在求学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大学毕业后,她迅速成为了文学圈中的耀眼明星。 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和《色,戒》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她不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更以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人性中隐秘的冲突与挣扎。 在事业的巅峰时期,张爱玲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她选择移居美国,寻求在异国他乡实现自我价值和文学梦想。张爱玲的美国之行并不像她所预想的那样顺利。 在美国,她并未获得预期的欢迎与认可,尽管她拥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和流利的英语,但在美国的文学界,她的作品并未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她的多次投稿屡遭拒绝,这使得她深感孤独与无助。 为了生存,张爱玲不得不加入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一个集结了许多怀才不遇的艺术家的地方。尽管营地的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张爱玲依然没有放弃她的创作,持续写作,保持她对文学的热情。 在这个陌生且冷漠的环境中,张爱玲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中,张爱玲遇到了福特·哈里·赖雅,一位年纪远长于她的三流作家。赖雅并非张爱玲理想中的文学伴侣,他不仅年迈,且文学事业早已进入暮年。 但在彼此的交流中,张爱玲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共鸣。赖雅的作品虽然平凡,但他为人和蔼,理解张爱玲的孤独与苦闷。两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别的关系,虽然并非出于激情的爱情,但却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关爱的基础之上。 很快,赖雅因中风瘫痪,失去了自理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张爱玲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照料赖雅的重任。 她开始为赖雅的医疗开销奔波,四处借债,尽管她的经济状况本就困难重重。张爱玲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倾注于照顾赖雅,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赖雅的去世给张爱玲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从此变得更加孤僻,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这个时候,张爱玲的精神状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迷茫,渐渐地,她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怪异。 在那段时间里,张爱玲开始产生一种强烈的错觉——她相信自己正遭受跳蚤的侵扰。这个病症被称为“寄生虫妄想症”,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身上存在寄生虫的强烈认知,尽管这些寄生虫根本不存在。 张爱玲的心理状态急剧恶化,她开始频繁搬家,试图逃离她想象中的跳蚤。 四年时间里,张爱玲的搬家次数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80次。她为了避免跳蚤的困扰,丢弃了大量的珍贵物品——包括衣物、家具、书籍,甚至是她自己亲手写下的手稿。 每次搬家,她都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终于能够从跳蚤的魔掌中解脱出来,但很快她便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充斥着无尽的杀虫剂瓶、灯光和假发。为了确保跳蚤无法藏匿在她的头发中,她甚至剪去了长发,戴上了假发外出。她的家中堆满了撕碎的纸张,墙壁上布满了黑色的污渍,显得异常凌乱。卫生间里,甚至堆满了大量使用过的纸巾,这一切都成为她精神困扰的见证。 在这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中,张爱玲的身体和心理都在迅速衰退。她日渐消瘦,面容憔悴,几乎没有朋友来访。 外界对她的关注几乎为零,除了那些偶尔从她的朋友那里听到的关于她孤独生活的消息,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近况。她的创作也变得越来越少,鲜有作品问世。张爱玲的最后几年,完全沉浸在她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1995年9月,张爱玲在她那阴暗潮湿的住所中去世,享年75岁。她的死因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因为没有人知道她已经去世,直到一周之后,她的遗体才被发现。 遗体发现时,张爱玲已经完全被遗忘,卫生间里堆满了她使用过的卫生纸,房间内散落着撕碎的杂志和报纸,墙上沾满了黑渍,地上满是破碎的杀虫瓶。这一切都昭示着她生前的窘境和她内心深处的无助。 她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无尽的孤独,而她的死,仿佛与她的整个人生一样,充满了无声的悲剧与无法言喻的痛苦。 在张爱玲的身上,交织着才华与精神的纠葛,她既是文学的巨星,也是孤独的牺牲品。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才华,也可能无法逃脱精神世界的困扰与折磨。
1972年,林徽因90岁的母亲去世,晚景凄凉,身边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女婿的续弦林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