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后,心情忐忑地进京向康熙请罪。他知道自己这次去必定会被杀,但一直敌视他的康熙竟然没有杀他,究竟是为什么?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自幼聪慧,才情出众,早年便以才子之名声扬于学界。 他十五岁时便中秀才,二十岁便一举通过了京城的会试,并且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最终一举夺魁。这个成绩使得姚启圣迅速在当时的知识阶层中崭露头角,成为举世瞩目的年轻才俊。 康熙初年,姚启圣以卓越的才干被任命为浙江金华府知府,后来逐步升迁,先后担任了浙江按察使、户部侍郎等重要职务。 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水利建设,获得了不少地方民众的赞誉。由于其才智过人,姚启圣在政治舞台上步步高升,身居高位的他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姚启圣性格直率,且有着不服从权威的傲气。在担任广东巡抚时,他私自放宽海禁,做出了与朝廷政策背道而驰的决策。 这一举动引起了朝中许多权贵的不满,也因此遭到了监察御史的弹劾,康熙皇帝最终决定将他革职查办。自此,姚启圣的仕途开始遭遇波折,虽然数次被降职,但他依然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继续展现其不凡的才干。 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姚启圣再度迎来了展现抱负的机会。此时,靖南王耿精忠的势力强大,局势愈加紧张。在康熙帝的召唤下,姚启圣被重新起用,担任了抚宁将军一职。 在这段时间,姚启圣展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决策智慧,帮助清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郑氏政权在台湾的统治逐渐暴露出许多裂痕。康熙帝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命令姚启圣与施琅一同出征台湾。 此次任务极为艰巨,台湾历来是郑氏家族的重地,想要攻破这座海岛并非易事。姚启圣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制定出了详尽的战略方针,成功地指挥清军占领了台湾,彻底打破了郑氏政权的统治。 这场战役不仅让姚启圣声名大噪,也让康熙对他刮目相看。姚启圣在这场战争中功勋卓著,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尽管如此,这一切的辉煌并未能让姚启圣在朝堂上收获更多的支持。 由于姚启圣的直言敢谏,他常常在奏章中批评当时的朝廷腐败,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反对势力不断扩大。许多权贵看他不顺眼,希望能将其除掉。 康熙皇帝对姚启圣的才华有所了解,但也深知这个人性格刚烈,直言不讳,已然成为了自己政权的一大隐患。于是,康熙开始酝酿一场除掉姚启圣的计划。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姚启圣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康熙心头的一个刺,深感自己此行进京,恐怕难以全身而退。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斗与政治斗争后,姚启圣深知自己无法再在朝廷中立足。此时,他主动向康熙请求退休,表示自己不再有志于官场之事,愿意退隐江南,过上安静的生活。康熙见姚启圣早已没有再执政的意图,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姚启圣被封为“西湖侯”,并得到了一座江南的行宫。行宫内有大量珍贵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了姚启圣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远离了朝堂的纷争,姚启圣并未真正抛弃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他将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心得总结在书籍中,希望日后能够启迪未来的君主,造福百姓。 晚年的姚启圣生活平静,埋头于书画和诗文创作中。他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只是偶尔在自己的政论中表达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 他的生活仿佛回到了他年轻时的清雅与闲适,尽管曾经历过许多风雨波折,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着一份内心的宁静。 尽管在与康熙的权力博弈中,姚启圣并未能如自己所愿继续执掌权力,但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干与坚定的信念,最终在困境中找到了一条出路。他的一生虽然跌宕起伏,充满了波折,但最终他在书海与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 姚启圣的事迹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他并非一味追逐权力,而是在风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安宁。 尽管他曾因直言得罪过权贵,最终因冲突与康熙的关系愈发疏远,但他依然以一位高士的身份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姚启圣的一生,展现了智慧与坚韧,并且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书写了一段值得回味的传奇。
杀气腾腾的赖清德,再度对统派人士展开打压,此次遭殃的是台湾声名远扬的女子名校“北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