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何才能不迷失自我,保持自身主体性?其实,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5-04-28 08:11:18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何才能不迷失自我,保持自身主体性?其实,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工具正在从辅助者变成决策者。而这恰恰揭示了工具进化的悖论:它既拓展认知边界,又腐蚀人的思考能力。 这两天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说什么闻到了AI气息。本想在评论区回复,但不知为啥通不过,所以干脆写篇文章回复一下。 我之前说过写这玩意并非为钱,一是这几年团队成熟了,不需要咋操心,心有余力则以学文,再加上一直以来就喜欢写点东西吹牛逼,然后就开始写自媒。二是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再说下收入,我主要发头条,且只发文字,没做视频,每月大概一两千块钱收入。其他就是发下百家号,每月不到一百块。我虽不富有,但这点钱真无所谓。 去年偶尔转发到微信公号,但因为朋友圈较为复杂,说风凉话的鸟人一大堆,后来就懒得更新了。偶尔也有不开眼的广告代理商要在我微信公号上做广告,但基本都被我拒绝了,主要是觉得没啥意义。 但这社会就有这么一类人,你辛苦写出来的东西,既没要求他看,也没要他付费,他反而阴阳怪气。就像我之前怼过的一类人,他们从来不写或者极少写东西,却动不动在评论区摆出一副高人造型。 老是站在知识、文化和道德高地上,指责别人啥都不懂,要求别人多看点书。跟特么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读物似的!问题是你配吗?这类人简直不要太多,说穿了就是白嫖阴阳师、洋葱人、网络水蛭。 说下我是咋写文章的,以前写六七千字长文时,大概两三天写一篇。最难的是逻辑,其次是数据和论据,主要以官方数据或者官媒报道为主。但文字越长反而越没流量,为啥? 因为言多必失,要么踩到线了,要么碰着墙了,搞得六七千字的长文流量,往往还不如六七百字的微头条。所以,后来就改写微头条了,每篇大概2000字。 文字量虽然缩减2/3,但也没法一气呵成,主要是数据核实、事件查证、观点校正等非常耗时掉头发。所以,我写一篇微头条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 那些真正用AI写文章的,每天能发几十篇。比如之前照搬我文章的百家号“刘一手财经”,账号每天更新30篇以上,跟流水线似的。 至于我是否使用AI,当然使用了。我公司年轻人现在都用AI,用豆包、即梦和可灵等生成图片,用Deepseek、ChatGPT等生成文案,用剪映生成视频。 人工智能堪称人类工具大跃升,谁用谁知道。没有AI之前,我用百度搜索;没有百度之前,我查书籍查字典。我书柜上大概有五百多本书,都是我20躲年来看过的。这些年搬家,丢了很多东西,唯独没丢一本书。 我一般是定下框架和思路之后,用AI查资料和数据,就像用百度搜索,但它的统筹能力比百度强大。这玩意有个致命缺陷就是数据和论据不咋靠谱,所以还得花大量时间去核实查证,但它能提供线索。 “物物而不物于物”,“善假于物而不役于物,工利其器而不囚于器”,这就是我对AI的态度和使用方法。 过去大伙在知识森林里拓荒,现在大伙在信息快餐店里觅食。搜索引擎的降临,就像天神般改写了游戏规则。其实,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具进化史。从文字载体到智能系统,工具革新始终在重塑大伙的认知边界。 标准化工具阶段,1949年我国文盲率高达80%,买得起《新华字典》的家庭不足10%,知识获取呈现单向性特征。如今,《新华字典》已迭代到第12版,收录了1.3万个汉字,构建起我们的基础认知框架,我国文盲率也随之下降到2.67%。 网络化工具阶段,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搜索引擎使用率达84.7%,百度日均响应60亿次搜索请求。信息获取效率提升300倍,但用户平均浏览深度却下降57%,呈现碎片化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发现,当代年轻人连续阅读能力已从2000年的40分钟锐减至2023年的6分钟。有些人就像被注射了数字多巴胺的松鼠,在信息碎片中不断跳跃,却始终饥肠辘辘。 智能化工具阶段,直到Deepseek、ChatGPT这类智能工具登场,革新才进入新维度。上海三甲医院AI诊断系统的平均准确率已达93.2%,超过主治医师平均水平。现在,智能写作工具30秒就能生成人工需要几天打磨的方案。 但长期依赖AI写作的人,大脑前额叶活跃度会下降28%。就像伦敦出租车司机曾以“活地图”著称,大脑海马体(空间记忆中枢)比常人大15%。但GPS普及之后,新一代司机的海马体灰质减少了12%。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技能退化,而是人类空间认知能力的生物性衰退。因为人类创造工具,工具也在重塑人类。在这场认知博弈中,人类主体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Deepseek开始理解人类情感,当脑机接口试图直连意识,唯有坚守“工具永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的元认知,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唯有守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维活水,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屹立不倒。 因为让人类永远独特的,并非使用工具的能力,而是创造工具的能力!

0 阅读:4
东意和你不一样

东意和你不一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