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挥刀“仅退款”,5月施行,网购生态震荡网友吵翻天 2025年4月22日,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头部电商平台相继宣布,将于5月正式取消“仅退款”政策。消费者未来若想退款不退货,需与商家协商解决,平台将不再直接介入支持“仅退款”申请。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引爆热搜,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话题。 “仅退款”政策曾被视为电商行业的“创新利器”。2021年,拼多多率先在生鲜品类中试行该政策,随后逐步扩展至全品类。其核心逻辑是:当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时,消费者无需退货即可获得全额退款,平台通过“秒退”机制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倒逼商家提升商品质量。这一模式一度被奉为“行业标杆”,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也在2023年至2024年间相继效仿,将其作为吸引流量和用户的重要手段。 然而,政策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太久。随着“仅退款”的普及,其副作用逐渐显现:职业“羊毛党”利用规则漏洞批量下单后恶意退款、调包商品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部分消费者因“零成本白嫖”心理滥用权利,导致商家货款两空;更有商家因退货率过高而被迫退出市场。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仅退款”相关投诉占比高达28.49%,成为电商纠纷的重灾区。 对于中小商家而言,“仅退款”政策堪称一场“生存噩梦”。以某义乌小商品商家为例,其售价19.9元的数据线,在扣除运费和推广费用后,单件利润仅0.8元。若遭遇一单“仅退款”,需卖出25件才能弥补损失。更令人揪心的是,部分职业“羊毛党”通过调包、虚假鉴定等手段批量操作,导致商家日均损失数千元。某生鲜平台供应商更因退货率过高,直接终止合作。此次政策调整,被不少商家视为“救命稻草”。“终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退款了!”一位淘宝服装商家直言,“之前平台‘一刀切’的退款机制,让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成了受害者。” 消费者则对政策调整表达担忧。习惯了“一键退款”的便捷服务,未来若遇到货不对板的商品,需与商家反复协商甚至陷入“扯皮”环节。网友@樰梨汁吐槽:“买3块钱的小东西,退货邮费都比商品贵,难道只能认栽?”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消费者担心商家可能借机降低商品质量或抬高价格,将成本转嫁给普通用户。此外,对于缺乏举证能力的消费者而言,如何证明商品质量问题、如何避免商家“假物流”糊弄,都成为新的挑战。 此次调整并非平台的“突发奇想”,而是监管铁腕与商业逻辑共振的结果。2024年9月1日,《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实施,明确禁止平台利用规则对商家进行不合理限制。今年两会期间,监管部门更是直接点名“仅退款”乱象,要求整治平台滥用权力、损害商家利益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政策调整本质是平台在合规压力与商户流失风险间的权衡,也是电商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仅退款”的取消,标志着电商行业正式告别“自杀式竞争”阶段。过去,平台通过“仅退款”迫使商家压缩利润、降低价格以吸引流量,导致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如今,政策转向倒逼商家将资源投入产品研发和服务升级。例如,京东计划投入50亿元建立全品类质保体系,淘宝推出“无忧购2.0”承诺质量问题秒级响应,拼多多试点“先验货后发货”模式降低纠纷率。未来的电商竞争,或将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与“服务战”。 为缓解消费者担忧,各平台正加速引入技术手段优化售后机制。淘宝上线“AI鉴假”功能,消费者上传凭证后,平台可在24小时内介入处理;抖音测试“闪电鉴定服务”,通过区块链溯源和AI验货技术降低纠纷率。此外,京东延长免费上门取件服务,抖音探索“虚拟试穿”减少退货需求。这些举措旨在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政策调整引发客诉激增。 法律专家建议,未来需通过立法明确“仅退款”的适用场景,例如保留生鲜、易损品等特殊品类的“仅退款”通道,同时加大对职业“羊毛党”的打击力度。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指出:“平台应建立大数据模型识别异常行为,对恶意退款者实施信用惩戒,而非‘一刀切’剥夺消费者权益。” 取消“仅退款”并非终点,而是电商生态重塑的起点。平台需在商家自主权与消费者保护间找到平衡点,例如通过“真实体验分”排行榜激励优质商家,同时完善争议处理机制。正如某电商高管所言:“只有让商家敢投研发、消费者愿买单,行业才能走出‘内卷’泥潭,实现真正的双赢。” 从“七天无理由退货”到“仅退款”,再到如今的政策纠偏,电商行业的每一次规则调整都是对商业逻辑与人性考验的回应。取消“仅退款”或许会带来短期阵痛,但长远来看,这是行业走向成熟、构建健康生态的必经之路。未来的网购世界,或将告别“薅羊毛”的狂欢,但在诚信与技术的基石上,消费者与商家的共赢,才是持久繁荣的真正密码。电商退货新规 仅退款电商 电商退款 电商退货流程
电商平台挥刀“仅退款”,5月施行,网购生态震荡网友吵翻天 2025年4月22日
郑文玩转趣事
2025-04-28 05:08:38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