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过“孔子周游列国”,好像很威风,但实际上,孔子去的都是一些没实力的小国,而且也没走多远的路,也就是在山东、河南一带转了转。
起初,孔子在鲁国不受重用,就带着弟子们去了卫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北部,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
而且,孔子在卫国也没有受到重用,还跟卫国夫人南子闹出了绯闻,让孔老夫子很没面子。
然后,孔子又去了曹国,也是一个小国,在今天的山东西南部,不过,孔子在曹国更不受重视,人家国君根本就没想见他,孔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又去了宋国。
宋国在今天的河南东部一带,比卫国大一点,但也大不了多少,据说,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但可惜,孔子在宋国还是没受到重视,还差点惹上杀身之祸,只好又逃去了郑国。
郑国在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孔子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成绩,倒是留下了一个“丧家之犬”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找不到老师,就去问一个郑国人,有没有看到他们的老师,结果,这个郑国人说,老师倒是没看见,就看见东门儿有一个老头子,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在那里发呆。
不用怀疑,这个“丧家之犬”就是孔老夫子,可见他的处境有多么不堪!
然后,孔子又去了陈国、蔡国,同样都没有得到重用,楚国国君倒是久仰孔子的大名,想要重用他,但是被大臣们一忽悠,发现孔子那一套东西对楚国弊大于利,只好又把他打发走了。
就这样,孔子周游七国,耗时13年,什么也没得到,只好又回到了鲁国。
其实,孔子就是生不逢时,他的那一套理论,在乱世是不合时宜的,在乱世,大国讲究的是实力,谁拳头硬谁就是霸主,谁会听你那一套“仁者无敌”的空话?
所以,孔子只能去一些小国游说,结果,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孔子的那一套理论同样施展不开。
直到天下统一后,国家稳定成为皇帝最看重的东西,孔子的理论这才有了用武之地,从此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