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这狭隘的小山谷里,竟突然出现成千上万头美军,甚至连坦克都一眼望不到头。 1951年春末,朝鲜战场上硝烟还没散尽,志愿军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后撤。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前方侦察兵慌张回报:狭窄的山谷里,美军黑压压一片,足足几万人,坦克一眼望不到头,火炮都架好了。这时候撤退已经来不及,绝望像乌云一样压下来。可就在这要命的关头,他们硬是咬牙做出了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掉头迎战! 说起这场仗,离不开一个人——黄朝天,第58师的师长。这老哥1915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十岁就得挑竹篾干活,手上全是血口子。1928年红军来了,他扛着木棍加入儿童团,跟着分田地斗地主,次年就入了红12军,正式扛上了枪。长征路上,他背着伤员翻雪山,脚底磨出老茧;抗日时,他在华北跟日军玩命周旋;解放战争跟着粟裕打得风生水起,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硬是练出了战场上的“狗鼻子”。 到了1951年,黄朝天已经是志愿军第58师的头儿。这家伙一米八的个子,嗓门大,穿得破军装,腰里别着把手枪,平时就蹲那儿盯着地图琢磨地形。他这人冷静又果断,部队好几次都是靠他带着化险为夷。华川这一仗,他又站出来了,带着弟兄们跟美军硬碰硬。 1951年5月,华川县的山谷地形特别窄,两边是陡峭的岩壁,中间就一条土路。志愿军第58师撤退到这儿,侦察兵发现不对劲:地上有坦克履带的痕迹,空气里飘着机油味儿,路边还有美军的烟头。黄朝天一看地图,眉头就皱起来了——前面是美军大部队,人数2.8万,带着270辆坦克和550门火炮,气势汹汹地堵住了去路。 撤是不可能撤了,他当机立断下令全师掉头迎战。战士们赶紧散开,挖战壕、堆石头,弄出点简易工事。战斗在940高地先打响,三营营长赵连山带着120人顶上去。美军炮弹跟不要钱似的砸过来,坦克碾着石头往前冲。志愿军这边弹药少得可怜,战士们就扛着爆破筒往坦克底下钻,一炸一个准儿。有时候没家伙了,他们就烧石头扔水里煮沸,端着热水泼敌人,硬生生把美军烫得后退。这仗打得真够狠,山谷里全是喊杀声。 这场阻击战打了整整十天十夜,第58师拼了命守住阵地,山坡上全是弹坑,地上散着坏掉的枪。到了第十天,第27军援军终于赶到,带了点弹药和干粮过来,战士们冻僵的手接过馒头,总算喘了口气。援军还带了撤退命令,活下来的弟兄搀着伤员慢慢退下去,身后全是烧焦的坦克壳子。 战后,彭德怀开会时点了黄朝天的名,说他这决定救了东线十万大军,直接给他挂上勋章。美军那边的指挥官李奇微后来回忆这场仗,直呼志愿军顽强得可怕。毛主席也说华川这仗扭转了关键节点,意义不一般。第58师用自己的血肉挡住了美军,给大部队争取了时间,这代价虽重,但值。 仗打完,黄朝天没歇着,继续在朝鲜指挥作战。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国防建设,经常跑军校给年轻军官讲华川的经验,手指在沙盘上比划着山谷的样子,讲得特沉稳。晚年当了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还老惦记着老兵,手里总攥着本记满战友名字的破笔记本。1987年他走了,留下了《党啊!我的母亲》等书,华川阻击战的传奇也跟着他的故事传下来。 这场仗不光是黄朝天的功劳,更是每个战士用命换来的。他们没啥高大上的装备,就靠一股子狠劲儿和信念,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精神搁现在看,也让人心里一震。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0评论】【78点赞】
用户68xxx16
20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