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上海社科院研究院陆震曾说:“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

红尘漫步坊 2025-04-27 10:41:48

一针见血!上海社科院研究院陆震曾说:“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从毒奶粉到毒食用油,全部都是故意而为之。” 就拿奶粉里加三聚氰胺来说,企业会不知道这玩意儿有毒?他们比谁都清楚!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根本不是食品原料,而是化工材料,加进去就是为了虚增检测指标,蒙混过关。这种行为,根本不是什么操作失误,而是彻头彻尾的故意投毒! 为啥企业敢这么干?说白了,就是违法成本太低,惩罚力度根本不够!你想想,要是偷个钱包都得判十年,谁还敢伸手? 就拿三鹿奶粉事件来说,三鹿集团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导致全国近 30 万婴幼儿患病,部分孩子终身残疾。最后三鹿被罚了 4937 万元,而他们光卖毒奶粉就赚了 4756 万元。罚款才比销售额多了 181 万,这算啥惩罚?更讽刺的是,三鹿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结果坐了几年牢就出来了,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这种处罚力度,哪个企业会害怕? 再看看美国的例子。美国一家花生酱公司故意造假,导致数百人患病、多人死亡,老板直接被判了 28 年监禁。而在中国,类似的三鹿事件主犯最多判个无期,实际服刑时间还能打折。这种差距,让企业觉得在中国犯罪比在美国划算多了。 更要命的是,很多企业根本不怕罚款。比如某企业年收入 10 亿,罚款 1 亿对他们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交了罚款继续卖假货。而且,很多企业被罚之后换个名字继续干,监管部门根本管不住。 还有个关键问题:检测和监管漏洞太大。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奶粉检测只查蛋白质含量,不查三聚氰胺。企业知道这个漏洞,就故意钻空子。后来虽然加强了检测,但其他领域的漏洞还很多。比如地沟油,企业把泔水加工成食用油,检测标准根本跟不上,监管部门也查不出来。还有个更恶心的事儿:有些监管人员收了企业的好处,故意放水。 有人说,现在法律不是越来越严了吗?比如《食品安全法》规定,罚款可以达到销售额的十倍。但实际执行中,能罚到两倍就不错了。而且,很多企业根本不在乎罚款,他们算过账:违法赚 100 万,罚款 50 万,净赚 50 万,划算! 还有个问题:刑事处罚太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最高可以判死刑,但实际案例中,判死刑的屈指可数。大部分罪犯判个几年就出来了,出来后继续干老本行。这种处罚力度,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还有个现象:小企业违法成本低,大企业违法成本也不高。比如某知名乳企被曝光使用过期原料,最后罚款 200 万,对他们来说就是毛毛雨。而小企业被罚 10 万,可能就倒闭了,但大企业根本不在乎。 最让人绝望的是,消费者维权太难。比如买到有毒食品,要打官司、做检测,成本太高,很多人只能自认倒霉。而企业知道消费者不敢较真,就更加肆无忌惮。 总结起来,企业敢故意投毒,就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惩罚力度不够,监管漏洞太多,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腐败问题频发,消费者维权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违法;加强监管,堵住漏洞;严惩腐败,让监管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让企业不敢轻视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0 阅读:0
红尘漫步坊

红尘漫步坊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