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鳖(Rafetusswinhoei)又名癞头鼋、斑鼋等,是鳖科斑鳖属动物,也

科普小天下 2025-04-27 09:13:20

斑鳖(Rafetus swinhoei)又名癞头鼋、斑鼋等,是鳖科斑鳖属动物,也是亚洲最大的鳖类。它是一种变温杂食性动物,有着2.7亿年的古老历史,与恐龙同时代,被誉为“中国神兽”“水中大熊猫”。

形态特征

• 体型:体长可达110厘米,背盘长60厘米,宽50厘米,体重可达180千克。

• 头部:结实粗短,头背头侧有明显的眼样黄色斑纹,圈心为橄榄绿,吻类似猪鼻,鼻孔位于吻端,眼睛大,位于头部侧上方。

• 栖息环境:生活于江河湖沼中,营底栖生活,对环境和水质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区域。

• 节律行为:每年3月中旬气温约18-19摄氏度时苏醒,夏季气温31-36摄氏度时夏眠,秋季9月底-10月底平均气温低于18摄氏度时进入冬眠。繁殖期会洄游到红河上游河漫滩产卵。

• 觅食行为:以鱼虾、螺蛳、河蚌等水生动物为食。气温达到25摄氏度以上才开始采食,6月是采食高峰期。

繁殖方式

斑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卵生动物。雌性斑鳖一般在每年5月底至7月中旬产卵,多在雷阵雨后的黄昏或拂晓,水温25-28摄氏度,气温26-30摄氏度时进行。1年一般产卵2-4窝,每窝产卵45-70枚,卵为白色钙质壳、圆形。

分布范围

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红河、马江流域和台湾澎湖水道,现今仅分布于越南和中国,截止2025年4月,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仅剩2只雄性,一只在中国苏州动物园,另一只在越南宣汉湖。

保护现状

• 致危因素:长久未被正确认识,常与鼋相混淆而被人类捕捉食用;栖息地遭到破坏,如太湖环境污染、红河修建水坝阻断洄游路线等。

• 保护举措:2006年起草了“保护斑鳖行动计划”,2008年苏州动物园和长沙动物园开展联合繁育项目,但以失败告终。

• 保护级别: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

0 阅读:19
科普小天下

科普小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