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美债、罚谷歌、近中国”:日本真要与美硬刚到底吗?】 美日同盟不假,但这个同盟是建立在日本“小跟班”基础上的,美国指东,日本不敢向西,“俯首称臣”用到战败后的日本身上再贴切不过。 但美国发起惩罚性关税战以来,日本的腰杆忽然硬了起来,敢跟老大叫起板来。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针对日本加征24%的税率。 日本是美国的汽车出口大国,此次加征关税将导致日本汽车及相关产业遭受重大冲击,可能抹去日本一年的经济增幅。日本政府已将此举称为“国难”。 4月15日,日本派出经济振兴部负责人到美国洽谈,却出人意料受到特朗普邀请,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 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要求日本“清零贸易逆差”,甚至将驻日美军经费与贸易谈判捆绑,扬言要“让日本买下美国所有滞销的汽车和天然气”。 这一次,日本首相石破茂则罕见强硬。他表示特朗普“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日本不会在关税问题上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 对美国的无理要求,石破茂表示:“日本并不打算唯命是从地按照美方要求承担更多负担。”他强调,“不应将安全保障问题与关税谈判挂钩”。 表面上看,这对“主仆”似乎已撕破脸皮,但若细究其里,这场闹剧不过是霸权逻辑与生存智慧的又一次碰撞——日美从未真正闹掰,只是利益的天平正在剧烈摇晃。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震天响:要求日本每年进口77万吨美国免税大米,相当于摧毁其坚守半个世纪的农业保护体系;对日本汽车加征25%关税,威胁将丰田等车企逼出北美市场;更将贸易逆差归咎于“日本隐形关税46%”的荒谬指控,全然无视日本实际汽车关税仅为2.5%的事实。 这些条件看似霸道,实则是特朗普政府“数据造假式谈判”的故技重施——1985年《广场协议》前,美国也曾虚构日本半导体倾销证据,最终迫使日元升值90%、日本经济泡沫破裂。 然而,日本早已不是当年的“经济羔羊”。石破茂政府一面抛售555亿美元美债,让特朗普“借新还旧”的债务游戏雪上加霜;一面启动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直指美国科技霸权的咽喉。更耐人寻味的是,当特朗普要求盟友“严禁与中国打交道”时,日本却加速将半导体材料和汽车产能转向中国长三角,对华出口激增37%。 22日,日本自民党的执政盟党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率团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转交一封日本首相石破茂致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 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反抗,也是对“广场协议”惨痛教训的应激反应——妥协换来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再不愿重演。 特朗普将《美日安保条约》与贸易问题捆绑,要求日本承担更多驻军费用,本质是将军事同盟异化为经济勒索工具。 这种“保护费经济学”暴露了美国霸权逻辑的荒诞:一边将日本视为“西太平洋永不沉没的航母”,一边又要求这艘“航母”自掏腰包为美国的战略野心买单。 日本的反击则更具现实主义色彩:石破茂政府一面承诺将国防开支增至特朗普首任期两倍,强化美日印澳同盟;一面秘密储备300万吨战略存粮,并加速向东南亚转移汽车产能,仅泰国工厂便承接30%的变速箱生产。这种“安全上依附,经济上脱钩”的走钢丝策略,恰是日本在霸权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当特朗普对日本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成了这场博弈的隐形变量。 日本半导体对华出口激增、汽车零部件采购转向长三角,表面看是产业链的“去美国化”,实则是将中国作为制衡美国的筹码。而中国对美关税反制的坚定姿态,更成为日本的“示范样本”——石破茂在国会高呼“不轻言妥协”时,未尝不是从北京的强硬中汲取了底气。 然而,这种“借力打力”的背后,仍是日本对中美博弈的投机性观望:若美国占优,日本或再度妥协;若中国崛起,东京也不吝转身拥抱新秩序。 日美,霸权黄昏下的塑料同盟。 今日的日美博弈,本质是全球化裂痕与单极霸权衰落的缩影。特朗普的“互惠关税”看似公平,实则是将美元霸权、军事同盟与贸易规则混为一谈的霸权狂欢;而日本的“拖延战术”与“战略摇摆”,则是小国在大国角力中的无奈求生。 这场闹剧中没有真正的赢家——美国加征24%关税导致日系车在美售价暴涨,直接推高本国通胀0.8个百分点;日本抛售美债虽短期自保,却难逃全球资本对美元体系信任崩塌的连带冲击。 当“广场协议”的幽灵仍在太平洋上空徘徊,日美的塑料同盟或许终将证明:霸权时代的终章,从不缺虚张声势的演员,但历史从不重复押韵的剧本。
【“拋美债、罚谷歌、近中国”:日本真要与美硬刚到底吗?】 美日同盟不假,但这个
孟岩说
2025-04-26 21:44:04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