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可以,但是张汝京必须从中芯国际离职,并且签订为期3年的竞业协议。”这是中芯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6 21:01:35

“和解可以,但是张汝京必须从中芯国际离职,并且签订为期3年的竞业协议。”这是中芯国际和台积电打了6年官司的结果,中芯国际败诉! 2009年,台北地方法院外,刚刚结束庭审的张汝京神色凝重。这位61岁的"芯片教父",没想到一场始于2003年的官司,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和解可以,但张汝京必须从中芯国际离职,并且签订为期3年的竞业协议。"这个条款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将他与毕生心血创建的公司硬生生分离。 那是在2003年,当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台积电以"窃取商业机密"的罪名,向美国三家法院提出诉讼,索赔高达1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芯国际当年销售额的3倍。这一精准打击的背后是张忠谋的谋略,作为台积电的创始人,他对这位昔日在德州仪器没有交集的同行,却在半导体领域屡屡碰面的对手格外警惕。 最初的官司以和解告终。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了1.75亿美元的赔偿金,还将自己的技术存入第三方托管账户,接受台积电为期两年的检查监督。张汝京以为风波就此平息,不曾想,更大的危机在2006年再次降临。 "中芯国际的技术发展太快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短短几年内,张汝京带领中芯国际从零起步,产值迅速攀升至3.6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制造商。到2005年,中芯国际已跻身全球前三大晶圆代工厂,这种迅猛发展让台积电如坐针毡。 2006年,台积电再度发难,故技重施地状告中芯国际偷技术。面对凭空捏造的指控,张汝京不甘示弱,与台积电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法律拉锯战。然而,商场如战场,实力悬殊的较量结果往往让人无奈。 2009年,最终裁决下达:中芯国际不仅要赔付2亿美元和10%的股权,更残酷的是,作为创始人的张汝京被迫签署了一份协议,台积电要求他三年内不得从事半导体相关工作。就这样,一个在半导体行业打拼了几十年的老兵,被迫暂时脱离了他最熟悉的领域。 谁能想到,当年从德州仪器退休,招揽400多位国际芯片业技术工程师来到上海,满怀激情开创中国大陆第一家芯片工厂的张汝京,会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他一手创办的企业?在这场跨越六年的芯片战争中,中芯国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张汝京个人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打击。 在被迫离开中芯国际的那个黄昏,61岁的张汝京站在上海的高楼前,望着这座自己一手打造的芯片工厂,心情复杂却不悲观。签下三年竞业协议后,这位"中国芯片教父"临时转换了跑道,但他的芯片梦从未熄灭。 三年禁令期间,张汝京没有闲着,转战LED产业,静待时机。当竞业限制一到期,这位已经64岁的老人马不停蹄地重返半导体行业,创办了上海新昇半导体公司。新昇的定位很精准——专注于芯片生产成本最大的材料:"硅"。在半导体产业链中,300毫米大硅片是中国的短板,依赖进口。张汝京选择从这一环节突破,用行动证明自己并未被台积电的打压击垮。 新昇成立仅三年,他就带领团队实现了国内半导体上游材料300毫米大硅片从零到量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成就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减少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2018年,当许多人在70岁选择颐养天年时,张汝京却迎来了自己的第四次创业。他创办了青岛芯恩半导体公司,开创国内首家CIDM模式的半导体企业,集合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于一体。这种模式在当时的中国是个创新,解决了单纯代工企业面临的诸多限制。 张汝京的商业智慧体现在他的建厂理念上:"不景气时盖厂最好"。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他带领中芯国际趁势购入大量低价二手设备;当天津摩托罗拉工厂经营不善时,他用低价换股方式买下整个工厂。这种逆势而行的策略,让他的企业总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成长。 在青岛芯恩,张汝京还创新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策略:引入30至40家设计公司交叉持股,变相获得3000-4000人的设计团队。而生产线则使用日韩欧的二手设备搭建,实现"技术非美化",避免美国技术制裁的风险。2024年,青岛芯恩8英寸厂投产成功,良率达到了90%以上,证明了他战略的成功。 更令人敬佩的是,2022年,已经74岁高龄的张汝京并未停下脚步,又加入了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致力于特色工艺芯片技术提升及人才培育。他深知,中国半导体行业每年面临30-40万的人才缺口,培养周期长,因此主导成立了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担任终身名誉院长,为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0 阅读:67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