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山东淄博,女子花18000多元买了一根金项链,戴了几年款式不喜欢了,就拿着去金店置换,店员看过女子的票据和项链后,说是他们店里的东西,但是需要烧一下看看质量,女子同意,可烧过之后,这根项链却全碎了,并且发白。店员说金子有问题,他们不能回收,还说这个项链上面刻印不清晰,可能不是他们店里的东西。女子不服,仅用一招,成功挽回损失。 2025年4月19日,山东淄博的春日带着暖意,张秀芳攥着褪色的首饰盒站在"老凤祥"金店柜台前。 五年前在这里花18760元买下的千足金项链,此刻在玻璃展柜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张秀芳一直很喜欢这款金项链,只是时间过去了五年,这条项链的款式实在是有点老了。 "想换条新的。"她把项链推过柜台,店员小李接过时,金属碰撞声在安静的店内格外清晰。 小李对着阳光仔细端详项链,突然皱眉:"大姐,按流程得过火验一下纯度。" “好的。”张秀芳看着对方将项链夹进坩埚,蓝色火焰腾起的瞬间,她想起五年前购买时,店员信誓旦旦的“999纯金”、"终身置换"承诺。 然而,当坩埚冷却,所有人都愣住了——原本完整的项链碎成三截,断面泛着可疑的惨白。 "这不是我们店的金子。"店长王经理拿着放大镜凑近,"刻印模糊成这样,连我们店面的logo都看不清了。" 可是,张秀芳的手机里明明还存着当年的购物小票,编号"20190328-076"清晰可见:"五年前就在这个柜台买的,克重32.5克,票据和证书都在!" 她的声音里带着颤抖,柜台后的监控探头正无声记录着一切。 金店的推诿让张秀芳辗转难眠。 第二天,她带着碎裂的项链走进淄博市贵金属检测中心。 穿白大褂的检测员将样品放入光谱仪,电脑屏幕上的元素分析图逐渐清晰:金含量99.9%,符合千足金标准,而所谓的"发白"不过是过火时接触到柜台残留的汞剂导致的化学反应。 带着专业机构的鉴定报告,张秀芳回到金店准备讨个说法。 "您看,这是当年的销售记录。"张秀芳将备份在云端的电子小票甩在王经理面前,上面甚至有当时导购小李的签名。 监控回放显示,小李在过火前曾用棉签擦拭项链接口——这个细节让王经理的态度突然软化:"可能是打磨时误操作磨掉了刻印......" 4月21日,金店门口的LED屏打出道歉公告。 此时的张秀芳虽然已经置换到了新手链,但满脑子想的仍是鉴定报告上的那句话: "金属结构完整,碎裂系外力冲击所致" 这意味着店员在过火时操作失误导致项链断裂,却试图用"非本店产品"掩盖事实。 这场历时三天的纠纷,最终以商家免费置换并公示道歉告终,但此事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 同类事件在贵金属行业屡见不鲜: 2023年河南郑州,消费者用周大福金镯置换时,店员以"焊点含银"为由压价,最终经第三方检测发现焊点为标准足金;2022年浙江杭州,某品牌金店用"火烧变色"拒绝回收,被消费者投诉后,查出系喷枪气体不纯导致氧化。 这些案例共同暴露了金店行业中的某些潜规则:部分商家利用"过火检测"的信息差,在置换时压价或推卸责任。 有相关从业者揭露了一些行业内幕: "有些店员会在过火时故意抖动坩埚,造成外力断裂,再以‘纯度不足’压价。" “这招在我们老家这的金店很常见!" 这种说法得到多地消费者呼应,河南网友晒出三年前被"烧断"的金戒指,检测后发现竟是足金,"原来这是置换时的惯用伎俩!" 网友的评论如同一面多棱镜,既照见贵金属行业的诚信短板,也折射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 正如人民网的点评:"张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却为所有消费者敲响警钟——面对专业壁垒,保留证据、善用检测、敢于维权,才是刺破行业潜规则的‘试金石’。" 贵金属置换中的"过火检测"本是质量验证手段,却在个别商家手中变成博弈工具。 张秀芳的维权之路,撕开了黄金交易中"专业壁垒"的面纱——当消费者用票据、检测报告和监控记录构建起证据链,任何试图践踏诚信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正如检测中心主任在行业会议上的提醒:"熔炉里烧的不仅是黄金,更是商家的信誉。" 在贵金属的光泽背后,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永远是商业行为中那份对规则的敬畏与对消费者的坦诚。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齐鲁频道
4月19日,山东淄博,女子花18000多元买了一根金项链,戴了几年款式不喜欢了,
子焓
2025-04-26 14:31:47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