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26日,康致中团长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他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的最后一位团长! 康致中,1919年出生在陕西省西安,他在中学时代就曾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双十二运动",康致中在1937年18岁时投笔从戎,在此后的战场上历经大小战斗数百场并且屡立战功! 这个从西安城墙根走出来的少年郎,把人生最鲜活的十六年都交给了战场。咱们现在看黑白照片里的康致中,军装笔挺目光坚毅,可当年他刚参军时连枪栓都拉不利索。1937年那个冬天,华北平原的寒风里站着个戴眼镜的学生兵,谁能想到这个文弱书生后来能在台儿庄的血火中背出七个伤员?他右腿那道被日军刺刀挑开的伤疤,比任何军功章都更能说明问题。 但咱们得琢磨琢磨,历史书里那些“屡立战功”四个字背后藏着多少血肉模糊。朝鲜战场停战谈判都开始了,板门店的谈判代表们喝着咖啡讨价还价时,康致中带着突击队还在争夺537.7高地。他牺牲前三天刚收到家书,妻子说儿子会喊爸爸了。咱们现在都说“战争与和平”,可对于战壕里的人来说,和平永远比电报来得慢半拍。 有人总爱争论康致中算不算“值了”——毕竟停战协定七天后就签字了。可这种算法特没劲,就像用计算器丈量热血。当年跟着康团长冲锋的四川兵老赵说过:“团长最后喊的不是冲啊杀啊,是让通讯兵先把作战地图送回指挥部。”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英雄末路惦记的不是青史留名,是别让战友白牺牲。 现在有些影视剧把战争拍得像游戏闯关,动不动就“团灭敌人”的爽文套路。可看看康致中档案袋里泛黄的阵亡通知书,上面冷冰冰写着“遭敌机轰炸全身碎裂”,指挥部花了两天才拼齐遗体。那些真实的战争细节,比任何编剧的想象都更刺眼。咱们纪念英雄,可不能光记得番号忘了血肉,光背诵事迹不琢磨代价。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0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