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东润推开家门,眼前的一切让他瞬间僵住:邹莲舫悬挂在房梁上,身旁的遗言只有寥寥数语:“东润,对不起,我先走一步了,你多保重,钱在口袋里。”那一刻,他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 1920年,26岁的朱东润从英国留学归来,满心憧憬着未来的学术之路。 然而,家人的安排却让他步入了一场包办婚姻。 邹莲舫,一个比他小四岁的苏州姑娘,端庄清秀、贤良淑德。 朱东润虽不情愿,但长辈们坚信她是理想的妻子人选。 婚后,邹莲舫默默承担起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朱东润。 她虽出身普通,却用温柔和耐心,逐渐温暖了朱东润的心。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女人并非他想象中的“保姆”,而是真正能与他携手共度一生的伴侣。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东润被调往四川乐山任教,邹莲舫则留在上海照顾老人和孩子。 这一别,便是八年。 邹莲舫独自撑起整个家庭,开杂货店、操持家务,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化作一封封信件,寄往千里之外的四川。 朱东润收到信后,眼眶湿润,深知妻子的付出与不易。 战争的残酷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1946年,朱东润终于回到上海,一家人团聚,邹莲舫的坚守换来了团圆,他们的爱情也在苦难中愈发坚韧。 战后,朱东润继续在复旦大学任教,邹莲舫依旧操持家务。 尽管生活依旧平淡,但邹莲舫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中,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甚至在身体不适时也从未向朱东润透露半分。 朱东润虽察觉到妻子的疲惫,却因忙于工作而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 他们之间的爱,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1968年,特殊年代的风暴席卷而来。 朱东润因著作《陆游传》被批斗,邹莲舫也受到牵连。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屈辱,邹莲舫身心俱疲。 11月30日,她留下遗言,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东润回到家,看到妻子冰冷的身体和那张简短的遗言,悲痛欲绝。 他终于明白,妻子的离去,是多年来积压的痛苦和无助的爆发。 他懊悔不已,却已无法挽回。 邹莲舫的离世,给朱东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他将对妻子的思念化作文字,创作了《李方舟传》,以纪念妻子平凡而坚毅的一生。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拿出妻子生前用过的东西,睹物思人。 直到1988年,朱东润离世,他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与妻子重逢。 邹莲舫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她用一生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什么是爱与责任。她的离去,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悲剧,也是朱东润一生的遗憾。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与婚姻中最质朴却也最动人的力量。
当朱东润推开家门,眼前的一切让他瞬间僵住:邹莲舫悬挂在房梁上,身旁的遗言只有寥寥
亦融漂流瓶
2025-04-25 22:5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