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在毛主席熟睡之时递来了一份中南海的紧急报告,主席醒来后端详了许久,最终停留在“保卫西沙群岛!”六个显眼的大字上。而送报人一栏填的名字赫然是周恩来、叶剑英。这意味着中越关系因为西沙群岛走到了必须动武的那一步。 深夜的中南海,宁静得只能听见值班警卫轻微的脚步声。这一天是1974年1月中旬,毛主席原本已经入睡,却被一份紧急报告惊醒。报告封面上"保卫西沙群岛!"六个醒目的大字格外刺眼,送报人一栏清晰地写着两个分量极重的名字——周恩来、叶剑英。 毛主席眉头紧锁,细细阅读着报告内容。自1950年代后期以来,南越当局的武装船只就开始对中国的西沙、南沙两大群岛频频骚扰。到1973年下半年,南越已经占据了西沙、南沙群岛中的6个较大岛屿,甚至蛮横地将10多个属于中国的岛礁划归其所谓"福绥省"管辖。他们不仅强占中国岛屿,还经常出动军舰撞击、扣留中国在南海作业的渔船,将渔民劫持到岘港,逼迫承认"西沙群岛是南越领土"的荒谬说法。 鉴于南海形势严峻,中央决定由邓小平负责,叶剑英、陈锡联、苏振华等6人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西沙军事行动。 1974年1月10日,我渔船队抵达西沙海域后登上了甘泉岛,升起中国国旗,并竖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容侵犯"的木牌。然而,仅仅几天后的1月18日,南越的16号"李常杰"号巡逻舰与我方"407"号渔轮相撞,导致渔轮驾驶台被撞坏。南越随后出动了总吨位达6000多吨的4艘军舰,装备有127毫米最大口径火炮,武力威胁我方船只。 南海舰队于1月17日紧急调动2艘扫雷舰和2艘猎潜艇前往对峙海域支援。但从吨位和火力上看,我方4艘舰艇的总吨位才1800吨,依然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1月19日,我舰艇编队与南越舰队在西沙海域爆发激战,我英勇的海军将士以"海上拼刺刀"的精神抵近敌大舰,将手榴弹扔到敌舰甲板上。战斗结果,我军以伤亡85人的代价歼敌约200人,击沉了南越"怒涛"号护卫舰,击伤另外3艘军舰,将其逐出西沙海域。 1974年1月19日,西沙海战的胜利消息刚刚传到北京,但军委的气氛却没有因胜利而轻松。南越主力舰队虽然被击退,但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摆在中央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向西沙群岛增派有力的海军力量,巩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必须向南海舰队增派兵力,最好是护卫舰。"叶剑英元帅在军委会议上提出。经过分析,东海舰队的"成都"级护卫舰成为了首选。 然而问题随即而来:从东海到南海有两条路,一条是经台湾海峡直接南下到海南基地,一条是从台湾以东的东海海面,走巴士海峡到海南基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海军以往的兵力调动都是走东海巴士海峡那条路线。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际,毛主席一锤定音:"海军去南海直接走台湾海峡!" 这一决定意味着新中国成立25年来,解放军舰船将首次穿越台湾海峡。1月19日中午,海军东海舰队接到海军司令部的紧急命令,指示将舟山基地的海军护卫舰6支队第18大队调往南海海域。由于"贵阳"号护卫舰正在船厂维修,东海舰队决定先派出"昆明"号、"成都"号、"衡阳"号三艘护卫舰南下。 为确保舰队穿越台湾海峡的安全,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中将亲自部署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海军福建基地的30多艘护卫艇、鱼雷艇进入沙埕、东冲等八个港口待命;海岸炮兵全部进入阵地,数百门大口径火炮做好射击准备;雷达站全线开机;海军福建基地派出有经验的航海人员为舰队领航;空军战机进入起飞待命状态;军区侦察部队密切监听海峡对岸军队调动情况。 1974年1月20日是农历大年二十八,下午2点多,三艘导弹护卫舰从舟山基地的锚地出发。当时马龙司令员亲自对带队的第6支队副支队长严恩明下达了死命令:"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有在出发以后才能告诉大家真正的任务!" 直到船队抵达大陈岛锚地,指战员们才知晓此行的真实目的——穿越台湾海峡支援西沙群岛。整个舰队顿时群情激奋,人人争先,比过年还高兴。 22日晚9点,编队抵达东引岛以东约10海里的海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状态,关闭无线电并实施灯火管制,航速增至24节。这一晚的台湾海峡风浪极大,达到9级以上,掀起的巨浪比战舰的船头还高。炮手们全身湿透,却依然坚守岗位。领航员们的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他们的任务就是带着人民海军舰队走过台湾海峡这条历史性的航线。 23日凌晨1点多,舰队在乌丘屿海域雷达上发现了2艘国民党海军的"阳"字号驱逐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对方却突然调头,退回到海峡中线以东,只是远远"伴行"监视。 凌晨5点21分,舰队终于安全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舰队北上接应的第74猎潜艇大队在潮阳企望湾海面会合。当天傍晚5点30分,舰队进入湛江港,短暂补给后即奔赴西沙。
俄军明明有机会拿下乌克兰,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印证毛主席的一段预言。大俄怎么就把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