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让打工人摆脱996吗AI技术是解药,还是新枷锁?
近年来,“996”从企业口号演变为社会痛点,而AI技术的爆发让打工人看到曙光:“AI能替代重复劳动,我们就能准时下班了?” 然而,答案远比想象复杂。
AI确实能提升效率:自动化处理报表、智能生成方案、实时翻译……许多机械性工作被机器接管。例如,深圳龙华某电商企业引入AI客服后,人工处理咨询量下降40%,员工得以专注高价值事务。但现实是,部分企业将AI视为“24小时员工”,反而延长了工作链——员工需深夜修正AI错误,或为“人机协作”投入更多精力。技术本应解放人力,却可能异化为隐形加班推手。
AI的另一价值在于打破“加班内卷”的恶性循环。例如,穿戴智能设备搭载AI健康管理工具可监测员工压力值,自动推送工间放松提示;智能排班系统能平衡工作量,避免过度消耗。但技术无法根治职场文化痼疾:若企业仍将“全年无休”等同于敬业,AI反而会成为压榨剩余价值的“帮凶”。
难道“996”真的是打工牛马的宿命了吗?其实破局之道在于:技术工具+制度重构。
AI无法单方面终结996,但能为个体争取空间:
1. 善用工具“断舍离”:用AI自动化处理低效环节(如用Copilot写代码框架),拒绝为“伪需求”加班;
2. 建立人机协作边界:设定AI响应时段,避免非工作时间被消息轰炸;
3. 推动制度变革:以AI生产力为依据,重新定义合理工作时长,拒绝“假装很忙”。
AI是镜子,照见效率红利的可能性,也折射出资本对劳动者的规训。摆脱996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用AI重构工作伦理——让工具为人服务,而非让人成为工具的奴隶。毕竟,真正的进步,是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热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