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北京知青为回城,狠心抛弃3岁儿子。没想到,43年后,她去医院检查,发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5 12:46:38

1980年,北京知青为回城,狠心抛弃3岁儿子。没想到,43年后,她去医院检查,发现医生竟是自己的儿子,而她的前夫也来到了北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北京姑娘青霞随着时代洪流来到偏远农村插队落户,在陌生土地上度过十来个春秋。

那个特殊年代里,青年男女在劳动中萌生的感情往往带着时代烙印,青霞和当地青年陈杜涛的结合正是如此。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春雷般传遍大江南北,无数知青重新燃起求学希望。

1980年初春,青霞收到返城通知时,儿子小宇辉刚满三周岁,土坯房里的煤油灯整夜亮着,她对着皱巴巴的调令文件反复摩挲,丈夫蹲在灶台边闷头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天亮时分,陈杜涛把攒了半年的粮票塞进妻子行囊,这个只读过初中的庄稼汉明白,城里来的媳妇终究不属于这片黄土地。

返城列车喷着白汽驶离站台时,青霞把脸贴在冰凉的车窗玻璃上,站台上抱着孩子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缩成个模糊的黑点。

回到北京的青霞被安置在国营服装厂,流水线上的缝纫机日夜作响,她总在深夜惊醒,恍惚听见儿子哭喊着找妈妈。

留在农村的陈杜涛既当爹又当妈,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就着月光给儿子缝补衣裳。

小宇辉五岁那年发高烧,父亲背着他连夜走了二十里山路求医。

后来村里小学老师发现这孩子特别聪明,陈杜涛便咬牙把儿子送到县里读初中,自己跟着建筑队四处打零工。

时间来到新世纪,北京一家医院的走廊里,退休多年的青霞捏着体检单来回踱步。

肝胆外科诊室门牌上"陈宇辉主任医师"几个字让她心头猛跳,这分明是她当年翻遍字典给儿子取的名字。

候诊时听见护士闲聊,说陈医生是甘肃考来的状元,父亲在建筑工地摔伤后才跟着来京照顾。

当诊室门打开瞬间,青霞看见白大褂胸牌上熟悉的字迹,还有那与自己年轻时如出一辙的眉眼。

五十多岁的女患者突然泪流满面,主治医师的钢笔悬在处方笺上迟迟落不下去,消毒水味道的诊室里,母子俩隔着三十年光阴相顾无言。

后来在西四胡同的老茶馆,青霞见到了拄着拐杖的前夫,陈杜涛的背早被岁月压弯,脸上沟壑里还嵌着工地扬尘。

他说这些年从没怨过妻子,当年要不是青霞返城腾出户口指标,儿子也上不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宇辉插话时带着冷静,说童年最深的记忆是父亲凌晨四点起床磨豆腐,就为攒钱给他买本《数学习题集》。

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长在青砖墙上,茶碗里飘着茉莉香,胡同口传来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宇辉摸出手机给老父亲看孙子视频,屏幕里的小娃娃正咿呀学语。

青霞把体检报告叠了又展,纸角上的折痕像极了当年那张返城调令。

暮色渐浓时,陈宇辉搀着两位老人往地铁站走,路过长安街的璀璨灯火,他忽然说起正在筹备的基层医疗支援项目,计划带着医疗队回甘肃老家义诊。

夜风裹着初春的暖意扑面而来,三个身影慢慢融入熙攘人流,就像无数个普通北京家庭的寻常傍晚。

信源:凤凰东方传媒《儿子陈宇辉 口述》

0 阅读:49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