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随着韩祥永获批“主持工作”,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一职的长达一年空缺终于告一段落。这位深耕公司十年的元老,从副总经理身份“过渡上位”,被视为临时稳盘的关键人选。然而,这场看似顺利的人事调整,实则折射出海尔消费金融近年来内部管理结构的隐忧与治理裂缝。
自2020年以来,海尔消金的高层人员流动频繁。副总经理叶巍、黄鹏相继离职,2024年1月原总经理张西铭亦以“个人原因”退出舞台,管理核心长期处于空转状态。此间,总经理职责由董事长李占国代行,直至2025年4月韩祥永临危受命。
值得注意的是,韩祥永的职业路径几乎复刻了前任黄应华“主持工作—转正”的路线,但市场对于其是否仅为过渡性安排仍持观望态度。
高管动荡之外,海尔消金在合规治理层面也暴露出较大问题,尤其是借贷利率、手续费结构、催收行为等关键环节。
截至2025年4月23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近1.5万条关于海尔消金的投诉,内容涉及暴力催收、高利息、不合理违约金等问题。一位用户在3月25日发起投诉称,“申请提前还款,手续费占整笔金额的30%,属于附加费用。且提前还款属于本人权利,借款期间并无逾期等不良行为,不应承担担保费用。诉求提前还款只归还本金及利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多份司法判决文件显示海尔消金曾通过名义年利率24%、罚息上浮50%的方式,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6%,明显超出法律红线。比如(2025)晋0727民初182号裁判文书显示,2022年7月17日,原告(海尔消金)与被告签订一份《个人借款合同》,该合同约定:原告向被告出借借款21800元,贷款期限为9期,还款日为自贷款发放之日的次月起每月对应日。贷款利率为年利率24%,罚息利率为贷款利率上浮50%,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法院认为,原告作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借款利率、罚息之和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24%。故被告应从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24%计算逾期还款利息。
与此同时,海尔消金的催收方式亦遭诟病。万乘金融4月9日发布公众号推文称,已正式签约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催收外包项目”。据悉,万乘是国内金融催收行业龙头,客户包括四大行等全国性银行以及若干消金机构。除了外包催收业务,海尔消金也在直接招聘催收人员。企查查信息显示,仅4月份,海尔消金就发布了20条催收人员招聘需求。
不过,在风控压力与合规缺位的双重背景下,海尔消金的业务规模仍在快速扩张。从2022年到2024年,海尔消金总资产由211.25亿元增长至293.48亿元。同期,海尔消金的营收增速分别为57.38%、45.59%和27.28%;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51%、32.91%、21.92%。
然而,海尔消金的不良贷款率却始终高于行业均值——从2021年的2.06%升至2024年9月末的2.07%。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却从208.75%下降至202.56%,说明其风险抵御能力存在下滑趋势。
面对业务高速扩张与资产质量承压的双重挑战,海尔消金近年来持续加大融资力度,以支撑流动性需求和资本金充足率。2024年全年,海尔消金共发行三期资产支持证券(ABS),累计金额达46.5亿元人民币,并同步完成15亿元金融债的发行。紧接着,2025年3月25日,公司又一口气发行三笔ABS债券——“25够花1A/1B/1C”,合计规模达15亿元,显示出其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在持续上升。
对于韩祥永而言,“主持工作”不仅是一纸任命,更是一场试图稳住风控底线、重建合规信用的接力长跑。在监管收紧、行业洗牌的大环境下,海尔消费金融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呢?(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