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个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到农妇家时,农妇却说:“军爷,你们要找的共产党在我家。 1927年的一个春日,一支队伍进入了黄菊喜所在的黄袍山一带。初时,村民们对这些陌生的面孔充满了戒备,毕竟那个年代,谁也不敢保证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黄菊喜也是如此,她紧闭家门,不敢轻易外出。 但很快,这支队伍的行为让黄菊喜和村民们改变了看法。他们不仅没有抢夺村民们的粮食,反而在村外的林子中安营扎寨,还主动给村民们送来了采集的果子。村民们慢慢地了解到,这支队伍是毛主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来帮助农民的。 一天,毛主席和几位士兵来到黄菊喜的家门前,黄菊喜鼓起勇气,打开了门,迎接了这些特殊的客人。她对毛主席说:“外面冷,进屋来吧。”
尽管家里贫穷,黄菊喜还是烧了壶开水,拿出自家仅有的一点干粮,放在毛主席面前,说:“军爷,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请原谅。” 毛主席温和地笑了,回答说:“大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能有口热水喝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随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和革命军在黄袍山一带开展工作,除了给农民上课外,还帮助他们做农活,送粮食。黄菊喜对这群人的好感日益增加,尤其是毛主席,他的长相让黄菊喜想起了自己的小儿子,这让她对他格外关照。 毛主席在黄菊喜家中的日子,与她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黄菊喜甚至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黄菊妈”。尽管知道这种日子不会长久,但黄菊喜仍希望这支队伍能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日。
那一年,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而黄菊喜所在的黄袍山地区也成为了敌人搜寻的重点。一天,消息传来,敌军正向村子靠近,目的显然是寻找藏匿的红军成员,特别是那位曾在黄菊喜家中受到照顾的毛主席。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村民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然而,在这关键时刻,黄菊喜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深知,如果毛主席被敌人发现,不仅毛主席本人将面临生命危险,整个革命的进程也可能因此受到重大挫折。同时,村民们也会因为藏匿革命领袖而遭到残酷的报复。 黄菊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牺牲自己的小儿子以误导敌人,保护毛主席和村民的安全。她知道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为了革命的大义和村民的安全,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敌人进村的那一天,黄菊喜表面上装作镇定,内心却在暗自祈祷。当敌人四处搜寻,要求村民交出藏匿的共产党人时,黄菊喜站了出来,声称自己家中藏有一名共产党员。
村民们对她的行为感到震惊,甚至有人暗自怀疑她是不是真的背叛了革命。但黄菊喜心中清楚,这是保护毛主席和村民的唯一方式。 当敌人跟随黄菊喜来到她家中,她颤抖着手,指向自己的小儿子,声称他就是共产党员。敌人毫不犹豫地将她的小儿子拖出家门,准备处决。在那一刻,黄菊喜的心如刀绞,但她仍然强装镇定,直到敌人离开。 牺牲过后,黄菊喜瘫坐在地,泪水无声地滑落。她的小儿子为了保护革命领袖和村民的安全,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9年,一个新时代的曙光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缓缓升起,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千百年封建统治的终结,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新篇章。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毛主席没有忘记那些在革命历程中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普通人民,特别是黄菊喜这样的英雄。 黄菊喜在家中收到了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邀请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她牺牲和贡献的最高表彰。
她深知,这一刻的荣耀并不仅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为了中国革命付出过努力的无名英雄。 在开国大典的那一天,黄菊喜穿着简朴的衣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眺望着下方欢腾的人海,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她回想起那些艰难岁月中的一幕幕,特别是她为了保护毛主席和革命事业所做出的那个艰难决定。她的小儿子虽然早已英勇牺牲,但在这一刻,似乎也在人群中,见证着这个新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