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做人要像水一样,善于柔弱,做人处世要灵活应对、迂回曲折。尼采却高呼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提醒人们,不能一直跟坏东西死磕,因为时间长了自己也容易被带偏。这俩人的主张乍看完全相反,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在琢磨怎么在复杂的社会里活得明白——老子让人顺应规律,别太较劲;而尼采让人守住本心,别被坏影响牵着走。 孔子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别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儒家做人的基本道理。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 “人非工具”,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能被当成利用的工具。一个是东方的处世经验,一个是西方的哲学观点,说法不同,却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怎么在人群里尊重他人,让大家和平相处。 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靠压榨工人赚钱,所以支持工人团结起来反抗,改变不公平的现状。亚当・斯密觉得市场能自己调节经济,买卖双方自由交易,价格、产量自然就合理了。一个主张推翻旧制度,一个则主张维护市场秩序,出发点却都是怎么把社会资源分配得更好,让经济健康发展。 这些大思想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但说到底,都是在探索世界的规律。就像苏轼说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方向看同一座山,样子不一样,但山还是那座山。思想家们的观点虽然不同,但追求真理、解决人类问题的目标是一样的。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思想,不能简单评判对错,也不要厚此薄彼。有的学习者水平不咋的,毛病却大得很,比如他研究老子,就贬低孔子;推崇中国哲学,就排斥西方思想;认为研究古人思想,就不能用现代逻辑……其实每个思想家,每个学派,包括不同的宗教教义,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也都贡献了独特的智慧,而且追根究底的话,他们都能找到相通的地方,和相通的环节。我们要做的是梳理他们的思想脉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不同观点结合起来看,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指望贬低一个抬高一个,吾见其不得法。
这要迷倒多少个上善若水,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