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沈从文的生命走到了最黑暗的时刻。他两次尝试自杀,第一次是将手指插进电插头,被儿子踹开救下。两个月后,他割喉、割腕、喝下煤油,几乎只剩一口气。妻子张兆和发现时,沈从文几乎奄奄一息。经历这一切后,沈从文彻底告别了文学创作,转而投身于文物研究。
沈从文的精神状态极度崩溃,特别是在郭沫若的批判文章《斥反动文艺》发表后。文章中,郭沫若将沈从文列为“反动作家”,并公开指责他通过《摘星录》等作品软化人民斗争情绪。
随着北京大学校园里挂起批判沈从文的标语,沈从文的生活彻底被摧毁了。他一度开始出现幻觉,耳鸣不止,整日疑心有人在跟踪他。
1月的一个早晨,沈从文决定结束自己。他将手指插进电插头,试图自杀。幸运的是,长子沈龙朱及时发现,冲过去一脚踹开电源。沈从文没死成,却也没有因此放弃。面对接踵而来的批判,他的心理状态每况愈下,内心的痛苦无法排解。
沈从文,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作品如《边城》至今广为流传。他以优美的文字和对湘西文化的深刻描绘,成为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新中国成立,文艺界的风向剧变。沈从文的作品被认为“不合时宜”,尤其是他并未追随革命的文艺路线,而是继续坚持自由主义风格。这让他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郭沫若的公开批评,对沈从文来说是致命一击。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郭沫若作为文化领袖,他的言论几乎是判决书,几乎没有余地。
沈从文的文学生涯被瞬间封死,他内心的绝望与孤独不断发酵。张兆和回忆说,丈夫的精神压力日益加重,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再次尝试自杀。这一次,他决定彻底结束生命。他先用剃刀割开自己的喉咙和手腕,随后又喝下大量的煤油。
张兆和发现时,沈从文躺在房间里,已经奄奄一息。她惊慌失措,立刻呼叫家人。堂弟张中和破窗而入,将沈从文送往医院。经过紧急抢救,沈从文才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这次自杀未遂,彻底击垮了沈从文的精神。他放弃了任何文学创作的念头,甚至不愿再提及自己的作品。这位曾经在文坛上闪耀的作家,选择了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在沈从文最黑暗的时刻,妻子张兆和始终站在他的身边。她没有被丈夫的自杀行为吓倒,而是竭尽全力保护他的生命和尊严。
沈从文的痛苦让张兆和无比心疼,但她从未放弃希望。面对丈夫精神上的崩溃,张兆和不仅要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还要承担起巨大的心理压力。
张兆和是沈从文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正是她的守护,让沈从文在最痛苦的时刻没有彻底倒下。即使在沈从文转向文物研究的日子里,张兆和依然陪伴在他左右,成为他生活中的避风港。
自从两次自杀未遂后,沈从文决定告别文学,投入文物研究。
早年间,他对古代文化和文物就有浓厚兴趣。
1950年之后,他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文物研究生涯。他特别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主编的《中华服饰史》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
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不仅填补了他内心的空白,还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他在研究中找到了新的寄托,虽然从未再提笔写过文学作品,但他对文化的热爱从未消失。他的学术成果,甚至成为中国纺织考古学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