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中国抗日关键时刻,苏联在背后狠狠捅了中国一刀。斯大林趁国军无暇西顾,为占领新疆建立所谓的缓冲区,制造第二个蒙古,命令苏联内务部介入新疆。内务部(克格勃)部长贝利亚亲自坐镇指挥,煽动新疆分离叛乱,制造阿克苏流血冲突,大肆屠杀汉人。6月,苏军1500人悍然入侵新疆,武力协同叛乱分子进攻阿克苏。 1945年,中华民国代表王世杰前往苏联,与斯大林政府进行谈判。 这次外交接触的核心是如何解决外蒙古问题。 1941年,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份协议影响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苏日中立条约》规定,苏联承认“满洲国”的存在,日本则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即激怒了中国民众。 蒋介石决定采取强硬立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发布声明,声明中明确表示“《苏日中立条约》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1945年出,为了促使苏联加入对日作战,促进战争尽早结束,美国总统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该协议规定,苏联应在对日战争结束后,介入远东事务,特别是对中国东北和外蒙古的战略利益。 美国迫使中华民国不得不重新评估与苏联的关系。 蒋介石派遣了以宋子文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开始与斯大林的政府进行谈判。 谈判开始时,苏联方面的态度并不友好。 当斯大林将《雅尔塔协定》放在桌面上时,语气中带着傲慢,表明中国必须接受苏联在外蒙古问题上的要求。 他指出中国的弱势使得他们不得不依赖苏联的支持。 在这次外交接触中,中国坚决反对外蒙古的独立。 蒋介石通过电报指示宋子文,要在谈判中坚持不让外蒙古独立的原则。 斯大林则明确表示,他坚持外蒙古独立的立场。 在他看来,外蒙古作为一个缓冲区,能够有效地保护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如果失去外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将面临威胁。 尽管如此,宋子文详细阐述了中国的立场,指出中国已经为收复失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任何妥协都将激起民众的不满。 而斯大林回应,中国并不具备独立对抗日本和苏联的实力。 双方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 斯大林最终同意将外蒙古的独立问题放在一定条件下讨论,并且接受了中国关于不使用“租借”一词的要求。 尽管如此,外蒙古问题依然是谈判的核心争议。 最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8月正式签署,条约中对外蒙古的独立作出了妥协,规定需要经过公民投票,并且依据三民主义的原则来决定。 10月,根据中苏协定,外蒙古举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全民公投。 当天,全国共有494960名投票资格的公民,实际参与投票的有487409人,占比达98.4%。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参与投票的人均投了赞成票。 每位选民必须亲自前往投票站,面对工作人员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在投票册上签名确认。 此投票册详细记录了选民的姓名和选择,投票站内还设有专门人员负责核对信息。 由于之前的政治清洗和强制性的监督环境,选民们在没有隐私的情况下投票,几乎没有人敢于表达反对意见。 结果,公投显示出了压倒性的支持独立的结果。 这次公投后不久,外蒙古政府迅速宣布了独立的结果。 中国国民政府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此外,这一年新疆地区的局势也日益紧张。 赵汉奇向国民政府请缨,要求亲自前往阿克苏一线。 1945年,苏联支持的叛军围攻阿克苏城。 数千名叛军兵力蜂拥而至,他们用迫击炮猛烈轰击城墙。 然而,赵汉奇和他的队员们誓死保卫这座城市。 经过长达一天的激烈战斗,阿克苏的城墙上已经血迹斑斑。 赵汉奇请求温宿、乌什等地的援军前来支援。 在敌军的进攻中,赵汉奇意识到叛军的后勤补给不足,且阵地松散。 9月,赵汉奇决定利用夜色掩护,对敌军进行突袭。 他带领200名精锐的士兵悄悄接近敌营。 一组队员以骑兵为掩护,快速进入敌军阵地,投掷手榴弹,另一组队员则摧毁了敌军的弹药库和后勤补给线。 敌军仓皇应对,失去了对阿克苏的包围,撤退了十里。 几天后,温宿和乌什地区的援军终于抵达了阿克苏城,然而他们的数量有限,仅200人左右。 叛军再次发起攻击,赵汉奇带领突击队绕到敌军的后方,分割包围并进行各个击破。 到1946年7月,叛军最终退入了苏联境内,南疆的局势得以平定。 参考文献:[1]张劲.系统研究中苏关系的开篇——读《中苏关系始末》[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3):118-120
1945年5月,中国抗日关键时刻,苏联在背后狠狠捅了中国一刀。斯大林趁国军无暇西
陌上伊人笑
2025-04-22 22:52:00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