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上市股份行实力强?中信与兴业营收座次洗牌,渤海个贷不良率高达4.15%

新浪财经 2025-04-22 20:46:13

10家上市股份行2024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去年表现如何?

年报显示,与2023年相比,有2家上市股份行去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分别为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3家银行“增利不增收”,分别为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5家银行实现了双增,为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以及渤海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末,上市股份行依旧延续“对公走强,零售走弱”的格局,仅2家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下降,分别为浙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其他则普遍抬升。其中,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最高,达4.15%,较2023年末大幅增长1.9个百分点。此外,该行不良率亦在上市股份行中最高,达1.76%。

平安与民生营收净利“双降”,

招行净利超过中信与兴业之和

与2023年相比,部分上市股份行2024年营收排位出现变动。比如,中信银行营收排名由2023年的第三位升至去年的第二位,而兴业银行则后退一位至第三位。

整体来看,招商银行去年营收依旧稳居上市股份行首位,达3374.88亿元,是营收唯一突破3000亿元的股份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36.46亿元、2122.26亿元。

增速方面,浙商银行以6.19%的营收同比增速跑赢同业,相反地,平安银行出现两位数负增长。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去年,该行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利息净收入934.27亿元,同比下降20.8%;非利息净收入532.68亿元,同比增长14%。从利息收入看,该指标下降的原因主要出现在贷款利息收入,年报显示,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1541.99亿元,同比减少16.1%。

去年是平安银行风险资产“硬着陆”的一年,拆分营业收入可以看出,该行去年零售金融营收同比下降25.9%至712.55亿元,占比从58.4%降至48.6%。

归母净利润方面,去年前三甲分别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且招商银行的归母净利润超过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之和。

增速方面,浦发银行以23.31%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扭转2023年大降的局面,同时,排名超越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升至第四位。反之,民生银行则出现近10%的负增长。

从资产规模看,截至去年末,10家上市股份行的资产规模均出现同比上升的扩张趋势。其中,招商银行增速较高,以10.19%的同比增速位列第一;渤海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增速次之,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均超过5%;其他均不足5%,民生银行扩表速度最低,增速仅1.82%。

不良率普遍下降,

渤海银行个贷不良率达4.15%

10家上市股份行在稳步推进资产规模的同时,资产质量亦得到重视。截至去年末,上述银行中有6家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分别为渤海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4家银行较上年末持平,分别为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

其中,招商银行去年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仅为0.95%,是上市股份行中不良率唯一未超过1%的银行。相比而言,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达1.76%。

拨备覆盖率方面,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的拨备位居前三,依次为411.98%、250.71%和237.78%;民生银行在上述股份行中最低,仅为141.94%。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股份行依旧延续“对公走强,零售走弱”的格局,仅2家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下降,分别为浙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其他则普遍抬升。

具体来看,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最高,达4.15%。其中,该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高达12.37%,较上年末的4.4%大幅增加接近8个百分点。而数据显示,该行去年个人消费贷款大幅萎缩,由2023年的759.37亿元降至375.12亿元,降幅超过50%。与此同时,去年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也从2023年的8.14%降至4.01%。

此外,该行年报显示,去年个人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分别占比41.06%、30.25%,合计71.31%。

公司贷款方面,除平安银行相关不良率增加0.07个百分点外,其他已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股份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过,平安银行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0.7%,是上市股份行中唯一未超过1%的银行。

去年净息差全部下降,

渤海、民生不足1.4%

2024年,上市股份行仍面临严峻的息差下降压力,净息差同比全部下滑。其中,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0.30个百分点。

从具体数据看,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的净息差均已跌破1.8%,而后面五家银行更是低于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同期股份行平均水平,即1.61%。

其中,渤海银行去年净息差最低,仅为1.31%,该行在年报中指出,集团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资产端收益率同比下降,是净利息收益率等收窄的主要因素。

而民生银行去年净息差同样不足1.4%,该行在年报中解释,净息差下降主要由于资产收益率下行。其中,资产端,受LPR下调及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同时贷款投放竞争加剧,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负债端,落实利率自律要求,把握利率下行窗口,积极吸收低成本资金,负债成本显著下降。

平安银行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集团净息差为1.87%,较上年同期下降51个基点,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行、主动压降零售高风险资产等因素影响。

去年净息差下降幅度最小的为中信银行,仅下降0.01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我行净息差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相比,已从三年前的劣势变为优势。”

展望2025年,多名银行高管表示仍有息差下降压力。比如,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表示,2025年息差仍有一定压力;民生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李彬表示,预计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会持续承压;方合英认为,2025年银行业会面临净息差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在利率下行环境中,银行业息差收窄的压力会与日俱增,且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央行还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降准降息。

不过,方合英认为,整体而言,下降的趋势可能会放缓。从目前趋势看,负债成本的压降仍有空间,中信银行将继续加大负债成本的压降,同时在资产端,尽管整个市场收益率仍有压力,但随着高风险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部分内容。

光大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刘彦则表示,息差仍在向下的通道上,压力犹存,但经过测算,我行今年息差的下降幅度将好于去年。

0 阅读:1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