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不敢招惹它!” 天刚蒙蒙亮,老李头裹着厚棉袄,踩着咯吱作响的雪地,气呼呼地冲向自家的玉米地。昨晚,他又被院子里那群“嚣张”的野鸡吵得没睡好——它们不仅啄翻了鸡舍的粮食,还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爪印,像是故意在嘲笑他。老李头挥舞着扫帚,嘴里骂骂咧咧,可那些野鸡只是懒洋洋地扇扇翅膀,飞到树梢上,歪着头看他,仿佛在说:“你能拿我咋地?”这场景,已经成了东北农村冬天的“标配”。 野鸡,在东北人眼里,曾经是“飞进饭锅”的美味,如今却成了让人头疼的“保护伞”下的“土霸王”。为啥这野鸡泛滥成灾,农民却不敢动它一根羽毛?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东北的野鸡可没现在这么“金贵”。老一辈人回忆,野鸡在山林里随处可见,跑得不快,胆子还小,拿个弹弓就能打下来。逢年过节,炖上一锅野鸡肉,香得隔壁小孩都能馋哭了。那时候,野鸡不仅是“肉票时代”的珍贵野味,还带着点“资源丰富”的地域骄傲,东北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就是这么来的。 可好景不长。到了八九十年代,野鸡被过度捕猎,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2000年,国家把野鸡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捕杀一只就可能面临重罚。河南有个农民,2018年因为抓了4只野鸡,被判了5年徒刑,还罚了3万块钱,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从那以后,野鸡的地位“飞上枝头变凤凰”,农民见了只能绕着走。 2024年冬天,吉林桦甸市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王大爷经历了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儿。那天,他刚从地里回来,发现自家炕桌上摆着的半袋玉米粒被一群野鸡“洗劫一空”。五六只野鸡在屋里横冲直撞,雄鸡那墨绿金黄的羽毛在阳光下闪得晃眼,雌鸡灰头土脸地跟在后头,啄得满地都是碎渣。王大爷抄起扁担想赶,媳妇赶紧拦住:“别动!抓了得坐牢!”最后,王大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群“贵客”大摇大摆飞走,留下一地鸡毛和满腔憋屈。 野鸡如今胆儿肥得不行,驱赶没用,隔天又回来。东北农业大学2023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吉林、黑龙江的部分农村,野鸡每年毁坏的庄稼占总产量的5%-10%,尤其是玉米、大豆的幼苗,经常被啄得七零八落。农民想尽招儿——挂反光镜、放鞭炮、养狗,可野鸡压根不怕,有的甚至学会了钻防鸟网。种地成本蹭蹭往上涨,有的农户只能改种大棚蔬菜,可这又得再掏一笔钱。 更让农民糟心的是,野鸡的“叫声”还忒烦人。雄野鸡的叫声尖锐刺耳,穿透力强,隔着一里路都能听见。2024年抖音上有个视频火了,一个东北大姐半夜被野鸡叫醒,裹着被子站在院子里破口大骂:“你们再嚎,信不信我炖了你们!”评论区笑成一片,可背后却是农民的辛酸。 就在大家以为这事儿没辙的时候,2024年秋天,黑龙江牡丹江市试了个新招儿。他们联合当地大学,搞了个“野鸡科学养殖”试点。简单说,就是在保护区附近建养殖场,把抓来的野鸡集中喂养,既能控制野外数量,又能通过合法养殖供应市场。这招儿听着靠谱,可成本不低,推广起来还得看政策支持。 还有专家提出,可以恢复野鸡的天敌,比如放养老鹰,或者在保护区外建“生态廊道”,引导野鸡回山林。2023年,吉林省林业厅在部分地区试了试,效果还不错,野鸡进村的次数少了三成。农民们也开始自发想招儿,比如用无人机放哨,或者种些野鸡不爱吃的作物,像土豆、红薯,多少能减少点损失。 说起来,野鸡在东北的文化里还真有点地位。明清时候,瓷器上常画雉鸡,寓意吉祥富贵。可如今,“野鸡飞进饭锅”这句老话,却从赞美变成了讽刺。2024年央视农业频道的一期节目里,主持人半开玩笑地说:“东北的野鸡,可能是中国保护动物里最‘接地气’的,既能上天,也能下地,还能气人。”
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不敢招惹它!
何仪聊
2025-04-22 20:42:35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