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对藏传佛教的管理1
世阳聊过去
2025-04-22 16:46:31
大清在整合非中原地区的时候,藏传佛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借助藏传佛教整合边疆的时候,大清又怎么保证藏传佛教对于大清的认同和支持呢?
关键是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分别是敕建寺庙体系、驻京喇嘛制度,以及活佛体系。
敕建寺庙是指朝廷下令兴建的寺庙,而不是私人或者地方兴建的寺庙。大清入关前,蒙藏地区便已经有了很多寺庙。入关后,大清又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兴建了近百座敕建藏传佛教寺庙。
敕建寺庙的分布是有讲究的。北京、承德、五台山最多,这几个地方都属于首都圈范围。此外,大清又在走廊地带,也就是所谓的满汉蒙交汇圈,以及更远处的满汉蒙疆藏的边疆圈,修建了很多敕建寺庙。形成从首都圈,到走廊地带,再到边疆圈层层递进的体系,用这些敕建寺庙管理周边那些由当地蒙藏贵族所建的寺庙,清廷这就有效的团结了当地的藏传佛教。
与敕建寺庙体系相匹配的,是经历一百多年发展、到乾隆时期基本成型的驻京喇嘛制度。
大清把喇嘛分成几种,分别是驻京喇嘛、西藏喇嘛、甘青地区的西番喇嘛和内外蒙古的游牧喇嘛。驻京喇嘛并不是属地身份,不是说非要长期待在北京,而是组织身份。他们是由理藩院直接管理、执掌若干个关键敕建寺的喇嘛。
驻京喇嘛有几百名,划分出七层等级,以及不同的职权分工。朝廷对每个敕建寺庙里满汉蒙藏驻京喇嘛的人数配比,喇嘛出缺的寺庙该到什么地方去找人来填补空缺等事务,也都有明确规定。
由此一来,驻京喇嘛体系就形成了一种科层化系统,跟清王朝的官僚体系是同构的。理藩院管理的驻京喇嘛是人事的网络,敕建寺庙是空间的网络,两个网络结合起来,大清朝廷就把清王朝的管理给嵌入到藏传佛教的系统当中去了。
大清帝国的官僚系统与宗教管理系统形成了并行又相互支撑的政教秩序。首都圈,更加侧重政;高原地区,更加侧重教;中介的蒙古地区,推崇政教二道。几个地方各有适应自身的生态位,完成各自的功能,这就扩大了大清帝国对各地的掌控力。
驻京喇嘛中最为重要的,是历代都在甘肃青海地区转世的章嘉活佛。这就是活佛体系。
大清对活佛体系的设计,内在包含着多元制衡的安排。而康熙与噶尔丹的战争就是建立这个制度的契机。
噶尔丹出身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出生后他被认定为一个活佛的转世灵童,曾在高原上追随班禅和达赖学习佛法。后因家族变故,噶尔丹还俗回到漠西担当部落首领。因为身兼政教两重身份,号召力非凡,很快就建立起威震中亚的准噶尔汗国,并率军征服漠北蒙古,还试图从漠北南下与大清争雄。
0
阅读:1